表4-1 异常情况登记表(1993年8月7日沐川5.0级地震)
Table 4-1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MS 5.0 Muchuan earthquake
序 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 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弱震 条带 |
27°~31°N, 102°~106°E |
ML ≥2.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
地震活动图像(最大空段不超过全长的1/3) |
1991.9~1993.8 |
弱震条 带继续 存在 |
|
|
AⅠ |
震前在震中的北东方向上,均有1条宽40km,长120km的弱震条带 |
|
2 |
前兆性震群 |
27°~31°N, 102°~106°E |
震群的b值、K值ML≥2.0级地震、 N≥40 |
低b值异常和高K值异常 |
1993.6~1993.7 |
出现新 震群 |
b=0.45 K=0.95 |
|
BⅠ |
|
1993年6~7月间先后发生2次突出的前兆震群 ①1993.06.10雷波ML3.7 ②1993.07.10犍为ML3.7 |
续表
序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3 |
b值 |
28°30′ ~ 29°30′N,
103°00′ ~ 104°10′E |
ML≥2.0级b值时间扫描(最小二乘、最大似然,半年累计逐月滑动) |
高出或于1倍标 准差, 结合b 值曲线 形态 分析 |
1992.1~1993.8
|
恢复 正常 |
1.5 |
|
AⅠ |
在第1次5.0级地震前,1992年曾出现高b值,临震前最大似然计算有一个短时段的低b值异常 |
|
4 |
地震 频次 |
28.5°~ 29.5°N, 103.0°~ 104.2°E |
ML≥2.5 级月频度 |
≥10次 |
1992.5~1993.8 |
频次持 续高值 |
25次 |
|
AⅠ |
第1次5级地震前,1992年5月开始区域地震活动频次异常增强 |
|
5 |
地磁Z分量 |
马边台 |
月均值曲线 |
趋势上 升兼 突降, ≥10nT |
1992.1~1993.2 |
恢复 正常 |
升37nT 降45nT |
20 |
AⅠ |
1992年5月出现大幅度的加速上升,1992年11月突降,1993年2月恢复到平均水平,在平均水平上徘徊了5个月后发生1993年8月7日沐川5.0级地震 |
|
6 |
水位 |
南溪川 -12井 |
日均值 曲线 |
比正 常水位 偏高 500 mm |
1991.5~1994.5 |
趋势 下降 |
760mm |
124 |
AⅠ |
1991年5月开始水位逐渐上升,持续近三年高水位,在高水位背景下发生了1993年8月7日5.0级地震 |
|
7 |
水位 |
石棉挖角 川-02井 |
日均 值曲线 |
年变 类比 |
1993.1 ~1993.12 |
继续破 年变 |
打破正 常年变 持续 波动 |
138 |
AⅠ |
1993年水位无年变变化,属于打破正常年变动态规律异常,持续波动变化 |
|
8 |
水氡 |
姑咱台 |
日测值 曲线 |
趋势 变化 |
1992.11~1993.1 |
测值继 续偏低
|
降低3 ~4Bq/L
|
189 |
AⅡ |
1992年底氡值下降,1993年氡值一直维持在低值水平,在低值过程中发生1993年8月7日沐川5.0级地震 |
|
9 |
水氡 |
西昌太和 |
日测值 曲线 |
趋势 变化 |
1992.5~1993.8 |
恢复 正常 |
趋势 上升 |
199 |
AⅡ |
1992年初趋势上升,之后在高值持平,1993年8月7日沐川5.0级地震后,水氡测值异常恢复 |
表4-2 异常情况登记表(1994年12月30日沐川5.7级地震)
Table 4-2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MS 5.7 Muchuan earthquake
序号 |
异常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弱震 条带 |
27°~ 31°N, 102°~ 106°E |
ML ≥2.0级地震震中 分布图 |
地震活动图像 (其最大空段不超过全长的1/3) |
1993.8~1994.12 |
弱震条 带消失 |
|
|
AⅠ
|
|
1994年12月30日沐川5.7级地震前,在震中的北东方向上有一条宽40km,长120km的弱震条带 |
2 |
前兆性震群 |
27°~ 31°N, 102°~ 106°E |
震群的 b值、K值ML≥2.0级地震、N≥40 |
低b值异常和高K值异常 |
1994.6~1994.12 |
恢复 正常 |
b=0.44 K=0.90 |
|
BⅠ |
|
1994年6月~1994年12月间先后发生3次突出的前兆震群①1994.06.06犍为ML3.7 ②1994.10.08宜宾ML3.7 ③1994.12.11宜宾ML4.3 |
3 |
b值 |
28°30′ ~ 29°30′N, 103°00′ ~ 104°10′E |
ML≥2.0级b值时间扫描(最小二乘、最大似然,半年累计逐月滑动) |
高出或低于1倍标准差,结合b值曲线形态分析 |
1994.9~1994.12 |
恢复 正常 |
1.5 |
|
BⅠ |
1994年12月30日沐川5.7级地震前也出现低b值异常 |
|
4 |
地震 频次 |
28.5°~ 29.5°N, 103.0°~ 104.2°E |
ML≥2.5级月频度 |
≥10次 |
1993.8~1994.12 |
逐步 恢复 正常 |
25次 |
|
AⅠ |
第1次5级地震后,区域地震活动频次持续高值异常 |
|
5 |
地磁Z分量 |
马边台 |
月均值曲线 |
突降兼缓慢下降,≥10nT |
1993.12~1994.9 |
恢复 正常 |
60nT |
20 |
AⅠ |
1993年12月又出现突然下降,幅度达60nT,随即回升,1994年3月恢复最高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1994年9月下降到最低值后开始上升,第2次5.7级地震前逐渐恢复到平均水平 |
续表
序号 |
异常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6 |
地磁偏角 |
西昌台 |
五日均 值曲线 |
地磁偏角加大 ≥0.5分 |
1994.10~ 1994.12 |
恢复 正常 |
1分 |
199 |
BⅡ |
在1994年12月30日沐川5.7级地震前有一个上升幅度达1分的震前正异常,震后马上恢复到正常 |
|
7 |
水位 |
南溪川 -12井 |
日均值 曲线 |
水位趋势下降 |
1994.5~1995.1 |
趋势 上升 |
打破 正常 年变 |
124 |
AⅠ |
1994年年初开始,井水位出现趋势下降,1994年5~8月在趋势下降的背景上出现加速下降,显示出明显的打破正常年变动态规律异常 |
|
8 |
水位 |
石棉挖角 川-02井 |
日均值 曲线 |
年变 类比 |
1994.1 ~1994.12 |
恢复 正常 |
打破正 常年变 持续波动
|
138 |
AⅠ |
1994年水位无年变变化,属于打破正常年变动态规律异常,持续波动变化 |
|
9 |
水氡 |
西昌太和 |
日测值 曲线 |
趋势 变化 |
1994.3~1994.12 |
恢复 正常 |
趋势 上升
|
199 |
AⅡ |
1994年,西昌太和水氡再次趋势上升,转折后发生1994年12月30日沐川5.7级和1995年沐川5.1级地震 |
|
10 |
地倾斜 |
西昌台 |
SQ仪 EW向日 均值 曲线 |
倾斜方向和幅度 |
1993.9~1993.12 |
异常继 续存在
|
16 毫秒/a |
199 |
AⅡ |
1993年8月7日5.0级地震后, EW向出现加速东倾异常 |
|
11 |
地倾斜 |
西昌台 |
SQ仪EW 向日均值 曲线 |
倾斜方向和幅度 |
1994.11~1994.12 |
异常继 续存在 |
314.9 毫秒/a |
199 |
BⅠ |
从1994年11月起出现转折加速西倾异常,1994年12月30日发生5.7级地震和1995年4月26日5.1级地震 |
表4-3 异常情况登记表(1995年4月26日沐川5.1级地震)
Table 4-3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MS5.1 Muchuan earthquake
序号 |
异常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b值 |
28°30′~ 29°30′N, 103°00′ ~ 104°10′E |
ML≥2.0级b值时间扫描(最小二乘、最大似然,半年累计逐月滑动) |
高出或低于1倍标准差,结合b值曲线形态分析 |
1995.1~1995.10 |
恢复 正常 |
1.5 |
|
BⅠ |
5.7级地震后低b值持续,在低b值异常持续过程中发生5.1级地震 |
|
2 |
地磁 偏角 |
西昌台 |
五日均 值曲线 |
地磁偏角加大 ≥0.5分 |
1995.2~ 1995.4 |
恢复 正常 |
0.7分 |
199 |
BⅡ |
沐川5.1级地震前两个月又出现上升幅度达0.7分的正异常,震后恢复正常 |
|
3 |
钻孔 应变 |
西昌台 |
NE向 日均值 曲线 |
张压应变变化 |
1995.3~1995.4 |
恢复 正常 |
120× 10-8 应变单位 |
199 |
BⅠ |
NE向出现明显压应变,其幅度达120×10-8应变单位 |
|
4 |
地倾斜 |
西昌台 |
SQ仪EW 向日均值 曲线 |
倾斜方向和幅度 |
1995.1~1995.10 |
异常 继续 存在 |
9.5 毫秒/a |
199 |
BⅠ |
1994年12月30日5.7级地震后,继续加速东倾,随后1995年4月26日发生5.1级地震。之后异常继续存在,1995年10月25日云南武定发生6.5级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