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应变释放 |
北纬37°-39°,东经105°30'-107° |
应变释放曲线 |
释放速率加快 |
|
|
|
|
AⅠ |
到1984年已积累一个相当于5.6级地震的能量 |
|
2 |
地震频度 |
灵武-吴忠地区 |
N-t图 |
在地震活跃期连续 |
1982.12-1983.12 |
|
|
|
AⅠ |
灵武-吴忠地区小震较多,每年发生MS≥2级地震4-9次,但在1983年全年没有1次MS≥2级地震 |
|
3 |
地震频度 |
灵武-吴忠地区 |
地震频度 |
MS≥2.0级地震时间间隔缩短 |
1984.6-主震前 |
|
|
|
AⅠ |
表2 14 |
从1984年6月开始到主震前,灵武-吴忠地区发生MS≥2.0级地震7次,频次明显增强,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
4 |
地震条带 |
灵武-吴忠及其周围地区 |
震中分布图 |
时间长于半年,震级ML≥2.8,条带长宽之长度比>4,条带内外地震频度比>2 |
1984.1-主震前 |
|
|
|
AⅠ |
从1984年1月开始,灵武-吴忠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且地震震中呈NNE向的条带分布 |
|
5 |
流动重力 |
银川-吴忠-带 |
半年值 |
变幅超过2倍中误差,中误差为20×10-8m/s2左右 |
1983-震前 |
震后大部分测线恢复正常值 |
70×10-8m/s2 |
|
AⅡ |
从图中可见,位于震中外围的银川-小口子测线变化最大,超出2倍均方差70×10-8m/s2,高家闸-苏峪口超过2倍均方差30×10-8m/s2,其它测线变化不明显 |
|
6 |
短水淮 |
红果子 |
年均值 |
年均值变幅超过2倍中误差,中误差为0.2mm |
1983- |
震后恢复 |
-0.2mm |
127 |
AⅡ |
测环中NE走向的测线长320m,跨过红果子断层,测线北段位于下盘,1983-1984年下盘相对上盘下降 |
|
7 |
重力 |
小口子 |
日均值 |
年变形态有变化 |
1984.8.31- |
到12月异常基本恢复 |
近100×10-8m/s2 |
60 |
BⅡ |
19 表6 |
从图及表6可以看出,1984年9-11月与其它两个年份的资料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其月相关系数明显变小 |
8 |
视电阻率 |
银川 |
日均值 |
变幅超过2倍均方差,相对均方差为1% |
1984.10.26 |
震后47天恢复到基值 |
-8.9% |
32 |
CⅡ |
震前一天又大幅度下降19% |
|
9 |
宏观 |
灵武杨洪桥小学浅井水 |
地下水观察 |
违反常态 |
1984.11.5-8 1984.11.15-17 1984.11.22- |
|
|
该井位于极震区 |
C |
|
该井正好位于断层部位,出现灰紫色片状油花样漂浮物 |
吴忠九公里井水 |
地下水观察 |
违反常态 |
地震前上午9时- |
|
|
15 |
C |
|
该井为机井,抽水机抽上的水发浑,呈乳白色,经半分钟后变清。据反映,过去从无此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