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频度 |
云南地区21°~29°N97°~106°E |
M4.0~5.9 |
≥22次/年 |
1986~1988 |
仍处高值 |
最高30次 |
|
AⅠ |
[1]4.8.1 |
1986~1988年出现3年高值,1987最高(30次) |
2 |
应变释放 |
耿马澜沧带 |
M≥3.0 |
加速 |
1984~1988年 |
仍处高值 |
25×1
06 J1/2/a |
|
AⅡ |
[1]3.1.19 |
1973年至1984年3月平均为2.5×106J1/2/a,1988年8月15日至11月5日为25×106J1/2/a |
3 |
∑(t)值 |
滇西南地区 |
半年累计值 |
峰值 |
1
988.1~ 6 |
正常 |
1809 |
|
AⅠ |
[1]
4.8.2 |
1988年上半年出现峰值 |
4 |
地震空区 |
腾冲-耿马-澜沧带 |
M≥3.5 D-T-M图 |
空区 |
1985.4~1988.5 |
消失 |
400
km |
|
AⅠ |
[1]
3.1.17 |
1985年4月~1988年5月出现时间_空区,1988年5月后空区消失 |
5 |
地震条带 |
云南及邻地区 |
M≥4.5 |
2个条带交汇区 |
1987.1~1988.10 |
消失 |
400
km |
|
AⅠ |
[1]
3.1.15 |
北西、北东2个条带,交汇于震中区 |
6 |
小震综合节面解 |
全省 |
小震综合节面解 |
主应力轴偏转 |
1986.7~1988.11 |
恢复 |
45° |
|
AⅠ |
[1]5.3.5 |
主压应力方向偏转45°,正常优势方向为北东15°~30° |
7 |
P波初动符号矛盾比 |
全省 |
小震矛盾比 |
降低 |
1988.1~11 |
恢复 |
0.14 |
|
AⅠ |
[1]
5.3.5 |
震区及附近矛盾比由0.33降到0.14 |
8 |
剪切应力值 |
全省 |
τ0 |
τ0≥30
MPa |
1987.1~1988.11 |
仍处高值 |
|
|
AⅠ |
[1]
5.3.6 |
震中附近台站(Δ≤110
km)出现高τ0、超高τ0值 |
9 |
水氡 |
澜沧 |
月均值 |
低值 |
1988.8 |
正常 |
11.5Bq/L |
38 |
BⅡ |
[1]
4.4.3 |
1988年8月均值为11.5
Bq/L,是1975年来最低值 |
10 |
水氡 |
孟连 |
日均值 |
持续上升 |
1988.8~1988.11.5 |
下降 |
22% |
57 |
BⅡ |
[1]
4.4.4 |
震后下降持续异常3个余月 |
11 |
水氡 |
普洱 |
月均值 |
持续上升 |
1986.7~1988.2 |
正常 |
6Bq/L |
138 |
AⅡ |
[1]
4.4.2 |
高值异常26个月 |
12 |
水氡 |
龙陵 |
月距平 |
破年变,月距平值<1.5倍方差 |
1988.9~10 |
震后仍低 |
<1.5σ |
226 |
BⅡ |
[1]
4.4.5 |
月距平小于1.5倍方差的异常变化,低值异常 |
13 |
水氡 |
腾冲 |
日均值 |
下降-上升 |
1988.9.13~10.20 |
正常 |
-14% |
272 |
BⅡ |
[1]4.4.6 |
下降回升后发震,负异常 |
14 |
水氡 |
下关 |
日均值 |
上升高值段 |
1988.10.27~11.5 |
恢复 |
8.5Bq/L |
310 |
CⅡ |
[1]
4.4.8 |
10月27日至11月5日突升,比正常年变值大 |
15 |
水氡 |
曲江 |
日均值 |
高值突跳 |
1988.9.8~9.9 |
正常 |
13% |
336 |
BⅡ |
[1]
4.4.8 |
9月8、9日出现高值突跳 |
16 |
水氡 |
洱源 |
月均值 |
高值 |
1988.1~9 |
正常 |
19% |
363 |
AⅡ |
[1]
4.4.2 |
高值异常8个月 |
17 |
水氡 |
元谋 |
月均值 |
高值 |
1987.9~1988.9 |
正常 |
174Bq/L |
390 |
AⅡ |
[1]
4.4.2 |
高值异常13个月 |
18 |
水氡 |
宜良汤池 |
日均值 |
突跳 |
1988.10.30 |
正常 |
11% |
420 |
CⅡ |
[1]
4.4.8 |
10月30日突升 |
19 |
水氡 |
宜良汤池 |
月距平 |
高值 |
1988.9~10 |
正常 |
>1.5σ |
420 |
BⅡ |
[1]
4.4.2 |
月均值破年变,距平值>1.5倍方差 |
20 |
水氡 |
东川 |
日均值 |
上升高值段 |
1988.10.28~11.5 |
震后未恢复 |
6Bq/L |
500 |
CⅡ |
[1]4.4.8 |
1988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突升,比正常年变幅度大6Bq/L左右 |
21 |
水位 |
孟连 |
瞬时值 |
阶降畸变 |
1988.10.21 |
震后剧变 |
5
mm |
57 |
CⅡ |
[1]4.2.7 |
1988年10月21日记录图纸上出现水位阶跃 |
22 |
水位 |
双江 |
瞬时值 |
阶跃 |
1988.10.25~10.29 |
|
16mm |
70 |
CⅡ |
[1]
4.2.7 |
1988年10月25~29日记录图纸上出现6~16
mm阶跃 |
22 |
水位 |
双江 |
日均值 |
上升 |
1988.10.29~11.5 |
震后剧升 |
7cm |
70 |
CⅡ |
[1]4.2.3 |
下降背景下上升,震后2天剧升23.7cm |
23 |
水位 |
景谷 |
日均值 |
上升 |
1988.10.22~11.3 |
剧升 |
10.5cm |
125 |
CⅡ |
[1]
4.2.3 |
震前水位突升,震后2天内剧升49.7cm |
24 |
水位 |
思茅 |
月均值月距平 |
上升,>1.5倍方差,破年变 |
1987.11~1988.10 |
震后高值 |
60cm |
130 |
AⅡ |
[1]
4.8.5 |
震后1天剧升54.2cm,并有井喷 |
25 |
水位 |
施甸 |
日均值 |
破年变 |
1988.7~10 |
震后上升 |
18.5cm |
214 |
BⅡ |
多年正常水位是5~11月水位上升,而1988年7~10月水位没有上升,类似异常出现2次,对应2次7级地震。水位比多年同期低18.5cm,震后2天突升6.6
cm |
|
26 |
水位 |
保山 |
日均值 |
破年变持续上升 |
1988.4.27~7.5 |
正常 |
6.8
cm |
258 |
AⅡ |
[1]
4.2.2 |
上升破年变,震时突升 |
27 |
水位 |
楚雄 |
日均值 |
破年变,下降 |
1988.7.1~9.13 |
正常 |
79cm |
306 |
BⅡ |
[1]4.2.3 |
上升背景上下降-回升发震,震后1天下降6cm |
28 |
水位 |
曲江 |
日均值 |
上升 |
1988.6.1~8.13 |
正常 |
9.4cm |
336 |
BⅡ |
[1]
4.2.3 |
平稳背景下上升―下降发震,震后1天上升2cm |
29 |
水位 |
洱源 |
日均值 |
破年变,上升 |
1988.9.13~25 |
正常 |
5.1cm |
363 |
BⅡ |
[1]
4.2.3 |
高值异常,震时大幅度上升达12cm |
30 |
水位 |
昆明小哨 |
日均值 |
日变幅加大 |
1988.10.18~11.2 |
恢复 |
21mmd |
415 |
CⅡ |
[1]
4.2.2 |
1988年10月18日至11月2日水位由0.71
cmd增高到1.81~2.0cmd,正常变化<5 mmd |
31 |
水位 |
曲靖 |
日均值 |
下降-上升 |
1988.8.18~11.6 |
震后上升 |
1
.835m |
505 |
BⅡ |
[1]
4.2.5 |
1988年11月1~5日,在下降背景上上升57cm |
32 |
水位 |
会泽 |
日均值 |
突升≥30mmd |
1988.10.22~10.23 |
正常 |
12.2cm |
540 |
CⅡ |
[1]
4.2.5 |
1988年10月22~23日上升12.2cm |
33 |
水化(CO2) |
下关 |
月均值 |
下降―回升 |
1987.12~1988.7 |
正常 |
0.4g/L |
310 |
AⅡ |
[1]
4.4.11 |
1987年12月,CO2测值下降,回到基线后发震,形成负异常 |
34 |
水化(CO2) |
洱源江干 |
月均值 |
下降-回升 |
1988.2~11 |
异常 |
0.54g/L |
363 |
AⅡ |
[1]
4.4.11 |
测值从1988年初开始下降,到最低值发震,震后上升 |
35 |
深井水温 |
景谷 |
日均值 |
突降 |
1988.11.3~11.5 |
继续异常 |
0.12° |
123 |
CⅡ |
[1]
4.3.6 |
1988年11月3~5,每天平均下降0.043℃较正常大2个数量级,平均正常变化0.0003℃,震后继续异常,对应多次余震 |
36 |
深井水温 |
腾冲 |
瞬时值 |
下降 |
1988.9.16 |
震后恢复 |
0.002℃ |
272 |
BⅡ |
[1]
4.3.3 |
1988年9月16日,瞬时值突降0.002℃ |
37 |
深井水温 |
弥渡 |
日均值 |
突降 |
1988.10.19~10.20 |
恢复 |
0.049℃ |
288 |
CⅡ |
[1]
4.8.13 |
震前17天水温突降 |
38 |
深井水温 |
江川 |
日均值 |
上升,高值异常 |
1988.5.15~10.31 |
震后恢复上升 |
0.03℃ |
350 |
BⅡ |
[1]
4.3.4 |
1988年5月中旬开始增温,8月22日后加速,到10月31日,共上升0.03℃,是1987年同期3倍 |
39 |
深井水温 |
昆明小哨 |
日均值 |
突升 |
1988.10.30~11.3 |
上升 |
0.095℃ |
415 |
CⅡ |
[1]
4.8.13 |
震前7天水温开始突升 |
40 |
水化(SO-24) |
保山 |
日值一元回归剩余离差 |
超出2倍方差 |
1988.10.25 |
正常 |
2.46σ |
258 |
CⅡ |
[1]
4.4.12 |
1987~1989年,多次对应5~7级地震 |
41 |
水化(HCO-3) |
施甸 |
日差分 |
超过2倍方差 |
1988.5.10~11.6 |
异常 |
423mg/L |
214 |
BⅡ |
1988年5月至1989年8月异常段,对应一组6~7级地震 |
|
42 |
水化(HCO-3) |
龙陵 |
日均值 |
超过2倍方差 |
1988.6.13~10.14 |
异常 |
700mg/L |
226 |
BⅡ |
从1988年4月至1989年6月出现异常段,对应澜沧7.6级强余震 |
|
43 |
水化(Ca+2) |
施甸 |
五日均值 |
高低值大幅度波动 |
1988.5.12~11.6 |
异常 |
97mg/L |
214 |
BⅠ |
1988年5月至1989年5月异常段,对应一组6~7级地震 |
|
44 |
短基线 |
石屏(Ⅱ~Ⅲ) |
月测值 |
破年变趋势下降 |
1987.7~1988.10 |
恢复 |
2
mm |
298 |
AⅡ |
[1]
4.8.4 |
趋势下降破年变 |
45 |
短基线 |
楚雄(Ⅰ~Ⅱ) |
月测值 |
破年变 |
1988.7~10 |
异常 |
2.3
mm |
306 |
BⅡ |
[1]
4.8.4 |
上升破年变,异常持续到1991年缅甸7.6级地震前 |
46 |
短基线 |
宜良(Ⅰ~Ⅱ) |
月测值 |
破年变,趋势上升 |
1987.~1988.10 |
正常 |
1
mm |
412 |
AⅡ |
[1] |
_趋势上升破年变 |
47 |
短基线 |
永胜(Ⅱ~Ⅲ) |
月测值 |
趋势下降 |
1987.7~1988.8 |
震后继续下降 |
3
mm |
439 |
AⅡ |
[1]
4.8.4 |
下降破年变,震前(1988.8)测值突降 |
48 |
短水准 |
楚雄(1~2) |
月测值 |
破年变 |
1988.6~10 |
异常 |
1.5mm |
306 |
BⅡ |
[1]
4.8.3 |
上升破年变,异常持续到1991年缅甸7.6级地震前 |
49 |
短水准 |
峨山(1~2) |
月测值 |
破年变,趋势上升 |
1987.7~1988.11 |
正常 |
2
mm |
312 |
AⅡ |
[1]
4.8.4 |
趋势上升破年变 |
50 |
地电(视电阻率) |
腾冲(EW、SN) |
月均值 |
趋势下降 |
1987.1~1988.11 |
正常 |
5% |
272 |
AⅡ |
1987年变消失,1988年10月测值突升 |
|
51 |
地电(视电阻率) |
通海(EW、SN) |
月测值 |
破年变 |
1987.1~1988.11 |
异常 |
-14% |
338 |
AⅡ |
破年变 |
|
52 |
地电(视电阻率) |
元谋(EW、SN) |
月测值 |
破年变 |
1987.1~1988.11 |
异常 |
4% |
390 |
AⅡ |
破年变 |
|
53 |
地磁(偏角) |
腾冲 |
日均值 |
下降 |
1988.10.24~11.2 |
正常 |
3.2′ |
272 |
CⅡ |
[1]
4.5.7 |
10月24日至11月2日下降3.2′ |
54 |
地磁(偏角) |
石屏 |
日均值 |
下降 |
1988.10.19~11.6 |
正常 |
4′ |
298 |
CⅡ |
[1]
4.5.7 |
1988年10月19~26日测值下降4′ |
55 |
地磁(Z分量) |
腾冲 |
月均值月距平 |
低值 |
1988.5~10 |
正常 |
20nT |
272 |
AⅡ |
[1]
4.5.6a |
月距平值出现低值异常 |
56 |
重力 |
昆明 |
日波潮汐因子δ2 |
低值 |
1988.5~10 |
异常 |
-4.7% |
398 |
AⅡ |
[1]
4.1.22 |
低值异常 |
57 |
地应力(电感) |
昆明 |
日均值 |
下降 |
1988.7.27~9.26 |
正常 |
2.7% |
398 |
BⅡ |
[1]
4.1.21 |
下降―回升―发震 |
58 |
地应力(电感) |
嵩明 |
日均值 |
上升 |
1988.9.9~10.1 |
正常 |
1.3% |
434 |
BⅡ |
[1]
4.1.20 |
嵩明4个应力元件,震前都出现同步异常 |
59 |
水管倾斜 |
弥渡 |
日均值矢量 |
打结 |
1988.7~11 |
震后恢复 |
|
288 |
BⅢ |
[1]
4.1.5 |
1988年7月打结,速率减小 |
60 |
水管倾斜 |
楚雄 |
旬均值矢量 |
破年变 |
1988.3~11 |
震后恢复 |
|
306 |
AⅢ |
[1]
4.8.6 |
1988年破年变,方向与以前几年相反 |
61 |
金属摆倾斜 |
下关 |
旬均值矢量 |
打结 |
1988.8~11 |
震后恢复 |
|
310 |
BⅢ |
[1]
4.1.7 |
1988年8月开始打结,速率减小 |
62 |
石英摆倾斜 |
个旧 |
整点值 |
整点值畸变 |
1988.10.27~11.3 |
震后恢复 |
0.17″ |
355 |
CⅡ |
[1]
4.1.8 |
1988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东、西倾斜0.1″~0.17″ |
63 |
水管倾斜 |
永胜 |
旬均值矢量 |
破年变 |
1988.8~10 |
震后恢复 |
-70% |
439 |
BⅡ |
[1]
4.1.3 |
1988年后破年变,1988年8~10月,速率减小为正常值的1/3 |
64 |
浅层地温 |
勐海(勐遮) |
月均值12月滑动 |
地、气温变化不同步 |
1987.10~1988.9 |
震后恢复 |
0.4℃ |
106 |
AⅡ |
[1]4.3.1 |
1.6m地温上升0.4℃而0.8m地温上升0.1℃ |
65 |
气压 |
澜沧-耿马_ |
年距平 |
≤0.5hPa |
1984~1986 |
|
-1.2hPa |
37~85 |
AⅡ |
澜沧-耿马二站最大变化达-1.2hPa |
|
66 |
气压 |
川滇7个站 |
36旬滑动平均 |
低压 |
1983.12~1986.9 |
正常 |
|
|
AⅡ |
[1]
4.6.1 |
川滇7个站处于长期低压 |
67 |
涝旱 |
全省 |
涝旱剧变 |
出现涝旱剧变的≥22个台站 |
1987 |
|
24 |
|
AⅡ |
[1]
4.6.5 |
全省>22个台站出现涝旱异常 |
68 |
宏观 |
震中周围0~100
km |
地下水、动物行为、地声、地光、地气、电磁波、气压、气温及地震云等 |
违反常态 |
1988.11.6~11.16 |
|
|
0~100 |
CⅡ |
[1]
4.7.2 |
地下水异常95次,动物异常17次,气象异常15次,地声、地光异常51次,还有植物异常及“地震云”异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