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6.4级地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高国英  王海涛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县东北英阿瓦提乡发生6.4级地震。震中烈度Ⅷ度,极震区为北东向椭圆。该次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山前地带的沙依拉姆北东向断裂上。震中及附近地区部分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但无人员伤亡。

 6.4级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5.3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北西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南东,P轴方向近南北。推测该次地震是在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结果。节面Ⅰ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北东向的沙依拉姆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较少,300 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2个。6.4级地震前,共出现5个前兆异常项目,9条异常。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地震频次明显降低,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出现空区。震中附近30 km处的乌什地震台3项定点前兆观测项目震前分别出现明显的中、短、临异常显示。震前几天到半个月,在趋势异常的背景上出现应变大幅度突跳、地倾斜拐弯和打结的临震异常。文章最后对乌什台三项定点观测项目出现的同步异常以及异常量级与震级、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前 言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1987年1月24日16时0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西约10 km处发生6.4级地震。微观震中在41°26.5′N,79°17.5′E,宏观震中为41°27′N,79°18′E,震中烈度为Ⅷ度。有感范围东到库车,南到巴楚,西至阿合奇以西。

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派出考察队和现场监测分析人员赶赴现场,对受灾较为严重的兵团农一师四团进行了考察,开展了现场监测预报和地质科学考察工作。在近1个月现场监测预报工作中,根据余震序列和前兆资料变化,较好地预测了3月3日5.1级余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极震区为无人居住的山区,破坏现象主要为山体震酥,陡崖崩塌长达1 km多;河床中地裂缝纵横交错,其长度从几米到百米,最大宽度达7 cm,多处伴有灰色细沙随水喷出。极震区震感强烈,但无人员伤亡。

此次6.4级地震前新疆地震局把乌什地区划为1987年5~6级地震危险区1),在全国会商会上又被划为1987年全国重点监视区,中期预测三要素对应较好。

震前距震中30 km的乌什地震台,在中期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本台压容应变仪和石英倾斜仪观测资料的异常,曾先后提出过短期和临震预测意见。由于成功的预测,有关人员曾获1988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次地震发生在新疆中强震活动较为频繁的柯坪地区。自1900年以来该区先后发生过7次6级以上地震,本次地震前该区15年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在同行对此地震人研究的基础上[1~5] 1~3)经过重新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确定这次地震前共有5个前兆异常项目,共计9条异常。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由图1可看出,震中200 km范围内除了30 km处的乌什测震台以外,东西两侧70 km和90 km处分别有阿合奇和阿克苏测震台,南部190 km处有巴楚测震台,在300 km范围内共计测震台7个,该区属新疆南天山地区测震台网分布较密的地区,可监测震中附近Ms≥2.0地震。

1  乌什6.4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1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微观震中。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7 01 24

16 09 18

41°26.5′

79°17.5′

6.4

10

乌什

2)

 

地震地质背景

 

乌什6.4级地震发生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与天山南缘褶皱带衔接地带,其西北部是阔克沙勒北东向构造带,南部是柯坪断块的东端,东部是南天山东西向构造带。

1.活动构造3)

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为北东向的阔克沙勒和沙依拉姆断裂(图2)。阔克沙勒断裂:该断裂沿阔克沙勒岭南坡延伸,称为阔克沙勒断裂,总体走向为N50°~70°E,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60°,长逾40 km。该断裂是由多组断层组成的左旋逆断层。

2  乌什6.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断裂构造和6.0级以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1. 阔克沙勒断裂;2. 阿合奇断裂;3. 柯坪断裂;4. 普昌断裂

Fig.2  Map of fault structure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S≥6.0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6.4 Wushi 

     epicentral area    

 

沙依拉姆断裂:该断裂走向北东,断面朝北西陡倾,全长40 km,断裂的逆冲活动使背斜东南翼地层发生倒转,在沙依拉姆沟口西南见上新统直接逆冲于山前上更新统洪积物之上。

这次6.4级地震发震构造沙依拉姆山前北东向断裂,向西南延伸至阿合奇断裂北部,即向东北部延伸至拜城北。该区发震构造具有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特征。震中处在长期强烈上升的北东向构造和东西向构造的衔接区,这两组构造都是现今活动构造。

2.深部构造

本区由北向南,重力布格异常值介于-250×10-5~200×10-5m/s2,地壳厚度介于50~48 km2。为重力布格异常和地壳厚度变化的梯度带,是中强震的多发区。

3是沿79°经线(E)的地震波速剖面图。可以看出41°N以南,地表10 km以下为高速区,说明介质密度较大,完整性较好。41°~42°为低波速区,说明介质密度较小且较破碎,此��次地震就发生在该低波速区内。

3  巴楚―柯坪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Fig.3  Sketch of velocity structure for crustal longitudinal wave 

       in Bachu-Keping area  

  

3.形变场概况

1955年与1988年两期大地水准测量勾绘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阿克苏以东的塔里木盆地是相对稳定的盆地,而震中区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2 mm/a,无论天山山区还是塔里木盆地均以此垂直活动速率在隆起,这是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至今还在起作用的证明,其隆起走向为北北东向。

4.地震活动性

1900年以来乌什附近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5次(如图2),属新疆中强震活动频发地区。但1972~1986年该区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处于明显平静,震前1986年5月在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沙依拉姆断裂带的西南端阿合奇附近发生4.2~4.9级地震3次,1987年1月6日在该断裂东北部的拜城发生一次5.9级地震。充分显示了沙依拉姆构造北东向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断裂。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构成了有利于应力集中发生较强地震的背景。

 

 

烈度分布及震害[1]

 

 据实地考察及调查资料,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为41°27′N,79°18′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等震线如图4。

4  乌什6.4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Ⅷ度区:主要包括有阿土孜沟、沙依拉姆沟、排依孜沟山区以及四大队等。长轴走向为N50°E,长约11 km,短轴约6 km,面积约50 km2,长、短轴之比约为2∶1。震区内人员稀少,无大建筑物,所以未造成人员伤亡情况。

 区内沙依拉姆沟口及其周围地区破坏最为严重。附近第三系泥岩夹砾岩的山体震酥,陡崖崩塌长达1 km多;河床上出现众多地裂缝,其长度从几米到百米不等,最大宽度达7 cm,沿裂缝有多处灰色细砂随水喷出;混凝土结构的水闸在裂缝经过处出现张裂,宽达3~5 mm,闸上的土坯房和沟口石块泥垒房倒平;河滩及两侧高阶地也有裂缝,边坡重力裂缝可达几十厘米。未发现新的地震断层。

 阿土孜沟下更新统西域砾岩的陡崖大面积坍塌;河床及两侧见数十条裂缝,长10~30 m,宽7~20 cm,局部有喷沙冒水现象。沟内卵石泥垒羊圈和干打垒房倒平。

 排依孜沟上新统泥、砾岩山体裂缝,陡崖坍塌。河床及高阶地上均有裂缝,宽8~18 cm,最深达40 cm。裂缝可见砾石移位,大者上百公斤。

 Ⅶ度区:是一长轴为NE走向55°的不规则椭圆,长轴28 km,短轴约18 km,面积约350 km2。区内包括了沙依拉姆山其他几条大沟,英阿瓦提乡的四、五、六和八大队以及四团的几个连队。区内英阿瓦提乡五大队破坏最重,土木结构的房屋倒塌占30%,严重破坏约占60%;四大队砖混结构的清真寺楼倾倒,砖木结构的车库倒塌8间。其他大队土木结构的房屋有少量倒塌,砖木结构的房屋个别倒塌,多为墙体裂缝或局部塌落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四团砖木结构的旧房部份倒塌或严重破坏,砖混结构建筑多出现较小裂缝。

 Ⅵ度区:是一长轴方向为N55°E,南东边凸出的椭圆,长轴52 km,短轴38 km。区内包括了英阿瓦提乡、四团、依麻木乡等。��区内土木结构房屋不同程度破坏,土块、泥块垒院墙局部倒塌;砖木结构房屋有轻微破坏和损坏。个别砖混结构的房屋出现裂缝。

 Ⅴ度区:长轴方向为北东50°,长约94 km,宽约68 km,区内的人有较强震感,个别土木结构房屋有轻微破坏或裂缝。

 有感区:库车、拜城、阿克苏、阿瓦提、阿合奇、柯坪和巴楚地区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地震序列  

 

乌什6.4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水平较低,震前无明显前震。主震后,截至3月31日共发生余震1072次,其中5~5.9级2次;4~4.9级6次;3~3.9级10次。表2给出了6.4级地震4级以上序列目录。  

2  乌什6.4级地震序列目录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70124

150918

41°27′

79°17′

6.4

10

  

 

2

19870124

191308

41°24′

79°18′

4.3

 

 

 

3

19870124

164547

41°25′

79°20′

4.7

 

 

 

4

19870124

164828

41°28′

79°20′

4.5

 

 

 

5

19870124

214030

41°28′

79°15′

5.3

 

 

 

6

19870125

141052

41°24′

79°18′

4.5

 

 

 

7

19870215

070310

41°34′

79°18′

4.1

 

  

 

8

19870224

063103

41°29′

79°16′

4.3

 

  

 

9

19870303

174128

41°30′

79°12′

5.1

 

  

 

 图5是6.4级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可以看出2~3级余震较集中地分布在主震北部,而4级以上较强余震大都分布在主震周围地区。余震分布呈长轴约45 km、短轴约36 km的椭圆形分布。余震的长轴方向为北西向。

5  乌什6.4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MS≥2.0)

Fig.5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由余震序列的M-t图(图6)看出,整个序列中最大余震为5.3级,这次地震余震序列的前期频度高,强度大,衰减快。后期余震较前期频度低,衰减慢。较强余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根据3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拟合,对后期3月3日5.1级较强余震作了较好预测。图7是以5天为时间单位的频度(N-t)图。在主震后的前3天共发生余震590次,其中5.3级1次,4~4.9级4次。释放量超过余震总释放量的50%。前10天余震的衰减大体呈线性,之后其衰减随时间有一定起伏。3月3日5.1级较强余震前小震活动明显增强。

6  乌什6.4级地震序列M-t图

Fig.6  M-t diagram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7  乌什6.4级地震余震序列N-t图

Fig.7  N-t diagram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图8是余震序列的b值曲线,可以看出序列b值较高,且比较稳定。余震b值为0.86,而天山南缘b值为0.68~0.7,显然余震b值高于区域背景值。

8  乌什6.4级地震序列b值图

Fig.8  b-value curve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图9可以看出,应变逐日衰减较为明显。  

9  乌什6.4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9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由部分余震的震源深度表明,余震集中分布在5~10 km范围内。该地震余震序列b值为0.86,P值为1.76,h值为1.4,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6.6%。可见,乌什6.4级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收集了新疆、全国以及世界台网的P波初动符号约90个,用乌尔夫网上半球投影求解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见表3和图10,矛盾符号比为13/90。  

3  乌什6.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46

SE

48

115

NE

68

174

12

71

48

275

39

27

24

141

42

[3]

10  乌什6.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4 Wushi earthquake

   

 

 由结果可看出,节面Ⅰ为左旋逆断层,水平分量为主;节面Ⅱ为右旋逆断层,垂直分量占优势。据实地地质构造展布,认为节面Ⅰ为断层面。主压应力轴P轴174°,基本为南北向压应力,其仰角较小,接近水平。

 这次地震发震构造为沙依拉姆山前北东向断裂,该断裂主要受到塔里木地块向北的作用力,因此主要受南北向的压应力作用,根据新疆有仪器记录以来该区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3]表明,乌什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为近南北和北西方向。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和图11为震中附近地区测震台和其他前兆台站分布图。地震发生在测震台网的西北部,前兆台网的北部,由于地震发生在离边境40 km处,所以观测台网分布偏向一边,没有完全包围震中,而且震中周围地区前兆观测项目稀疏。

 在距震中3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7个。其中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2个,有测震、定点水准、地倾斜、压容应变、基线测量、地温等6个观测项目。在0~100 km、101~200 km和201~300 km距离内分别有地震台站3个、1个和3个,其中测震台3个、1个和3个,前兆台1个、0个和1个,有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3个、0个和3个。此次地震前共出现5个异常项目,9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2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7条,定点前兆异常均出现在震中附近的乌什台,前兆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1~17。

11  1979~1986年乌什附近地区MS≥2.0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S≥2.0 earthquakes around

        Wushi area in 1979~1986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ocusory anomalies

 应用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软件,对乌什地震前地震活动进行了时空扫描,明显的异常仅有频次和空区两项异常。震前距震中30 km处的乌什地震台,三项前兆观测项目分别出现了明显的 中、短、临异常显示。

1. 长中期前兆异常

乌什地区1979~1986年地震活动空间分布,2级以上地震出现空区(图11);空区长轴125 km,短轴86 km,空区长轴方向与发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震前乌什地区小震活动频次降低,出现明显的缺震现象(图12)。乌什台水准测量1984和1986年年倾斜矢量速率逐年减少,并于1985年开始出现转向(图13)。乌什台压容应变Ⅲ号(N82°24′W)元件,自1985年9月开始明显加速变化(图14),该台石英倾斜仪也自1985年12月至1986年4月打破年变规律,显示出中期异常(图15)。

2. 短期异常

乌什台压容应变仪3个元件从1986年10月上旬开始出现了短期异常(图14),Ⅰ号元件(N7°36′E)10月12日和24日两次大幅度突跳后又持续上升,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突跳幅度达1.48×10-5应变量,从-6.0×10-6上升到8.8×10-6应变量。与此同时地倾斜1986年11月也开始出现倾斜速率明显减小,方向也发生变化(图15),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显著差异。

12  乌什周围地区地震N-t图(MS≥2.0)

Fig.12  N-t diagram of MS≥2.0 earthquakes around Wushi area

 

 

 

13  乌什台短水准年倾斜矢量图

Fig.13  Vector map of yearly incline value of short 

        levelling  at Wushi station

     

3. 临震异常

乌什台压容应变Ⅰ号元件在高值异常背景上1987年1月12日起出现了大幅度临震异常变化(图16);1月14日开始地倾斜速率变化明显减小,出现了拐弯、打结的临震异常变化(图17)。

乌什台3种前兆观测项目出现的中短临异常的同步变化,无外界干扰因素,资料连续可靠,异常可信。

乌什6.4级地震前,1987年1月6日在距乌什近200 km处的拜城附近发生一次5.9级地震。离拜城地震120 km处的黑孜尔台(地方台),震前地温资料出现短临异常显示,认为黑孜尔台的地温异常可能反映了拜城5.9级地震前的异常。因此,乌什6.4级地震没有考虑该台出现的前兆异常。

14  乌什台压容应变旬均值曲线

      (因Ⅰ号元件10月中旬后上升幅度太大,故换坐标比例)

Fig.14  Curves of 10-day mean value of piezo-capacity stain

        at Wushi station  

 

 

 

15  乌什台地倾斜旬均值矢量图

Fig.15  Vector map of 10-day mean value of tilt at Wushi 

        station  

 

 

 

16  乌什台压容应变日均值图

Fig.16  Curves of daily mean value of piezo-capacity stain 

        at  Wushi station

 

 

    

17  乌什台地倾斜日均值矢量图

Fig.17  Vector map of daily mean value of ground tilt at

        Wushi station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震区是新疆中强震频发地区。1969~1971年在该区发生大于5.0级地震12次,其中6.0~6.9级3次,1972年以后活动水平逐渐降低。1980年以后小震活动明显偏低,至这次主震前无大于4.0级地震发生,2.0~3.0级小震也很少发生。这种低于正常活动水平的形势持续长达7年之久。本次6.4级地震就是在这种异常背景上发生的。

 乌什台3种前兆观测项目出现的异常,在时间进程上有清楚的中、短、临阶段,不同的异常项目有较好同步性:①同一种观测项目不同元件异常的起始时间相同;②不同的观测项目异常的跟随性同步[4]。如1986年10月上中旬应变仪出现明显异常,接着11月初倾斜仪出现短期异常。应变仪日均值1987年1月12日开始临震异常,14日两套倾斜仪日矢量出现异常。

    乌什6.4级地震前所出现的中、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表现为不同阶段3种前兆异常形态有明显差异。在中期阶段,3种前兆异常都表现出缓慢的趋势变化;而进入短期阶段,地应力和倾斜异常变化量级明显加大;进入临震阶段,在大幅度异常变化背景上出现突跳,倾斜出现拐弯、打结。这些明显的异常特征,为乌什6.4级地震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总结与讨论

 

(1)中强震前局部地区出现地震频度的异常显示,可作为一种中期趋势异常的标志。

2)乌什6.4级地震前,应力最大异常幅度量级为1.005×10-4,定点形变的中期异常量级为6.8×10-5(13.5″)。尽管这一大异常量级在理论上有待深入研究,但观测事实是可靠的。这类大异常量级在海城7.3级地震前、日本松代震群、1906年旧金山8.3级大震前均曾不同程度出现[4]。通常认为,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前兆异常量大小,显示范围远近与地震类型和构造背景有关。茂木清夫、梅世蓉等人研究指出,发生在不同构造背景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前兆反映差别很大。此次6.4级地震前显示出明显的中、短、临前兆异常,可能与发震构造背景以及地震类型有关。

3)根据乌什6.4级地震异常持续时间以及新疆部分前兆震例总结,异常持续时间长短与未来地震震级、距离有关。

4)对于前兆异常,首先要有连续、可靠、稳定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要有正常的变化规律及以往震例的异常可借鉴类比。对乌什6.4级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较成功的预测,就是基于这一基础之上。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什地震工作队,1987年1月24日乌什6.4级地震,内陆

     地震,vol.1,No.2,1987。

 [2] 马杏垣等,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地震出版所,1987。

 [3] 王盛泽、高国英,新疆及其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区域特征,地震学报,vol.14,

     增刊,1992。

 [4] 杨志荣,新疆乌什6.4级地震形变异常特征,地壳形变与地震,vol.10,No.1,

     1990。

 [5] 杨志荣,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6.4级地震前兆异常及其预报,中国地震,vol.3,

     No.4,1987。

 

 

     

 

 1)新疆地震局,1987年度新疆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86,11。

 2)新疆地震局,新疆地震目录(公元1600~1987年),1988。

 3)戈澍谟,国家地震局合同制项目“85-05-03-04”Ms≥6.0地震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