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10云南省宁蒗5.5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付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8年1月10日在云南省宁蒗县境内发生一次5.5级地震,宏观震中在宁蒗县碳山坪村一带,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为N30°W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地震造成倒房180间,危房4796间,伤12人,无人死亡。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人民币。

 5.5级地震序列为前―主―余震型,主震前有2次2级多小震,最大余震3.5级,余震衰减正常。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N27°W,P轴方向近南北,推测该次地震是在近南北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碳山坪断裂。

 震中附近200 km内共有地震台21个,其中测震台15个,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站15个。5.5级地震前共有异常12条。震前半年开始,区域4级地震活动增强,小震窗地震增多,3级地震出现平静段。震前1年多短水准出现异常;震前几天到1个月地倾斜、水氡、短水准出现突变异常,前兆异常数量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逐渐增加。震中周围100km和101~200 km范围内定点前兆异常的台项比分别为27%和8%,与云南地区大多数5~5.9级地震出现的前兆异常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前 言

 

1988年1月10日15点43分14秒在宁蒗县发生一次5.5级中强震。微观震中在27°13′N,100°56′E,宏观震中在宁蒗县碳山坪村一带。震中烈度为Ⅶ度。这次地震波及宁蒗县16个乡(镇),998个自然村,受灾27316户,占全县的75%。其中房屋倒塌180间(5698 m2),造成危房4796间(175461 m2),震裂11806间(332724 m2),有2座石拱桥震裂,公路跨塌43处,巴东湾水库起闭涵洞受损。震时12人受伤,牲畜死亡1头,伤7头。全部损失折合3500多万元人民币1)

对这次地震,云南省地震局曾作过较好的中期预测2,3)。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开展工作。先后参加震区现场监视和考察的单位还有四川省凉山州地震局,攀枝花市地震办,云南省丽江地区地震办和大理州地震办等。最后提交了《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4),《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地质考察报告》5)和《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调查报告》1)等3份报告。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这次5.5级地震震中附近200km范围内共有15个测震台站,其中震中距100km范围内有7个,101~200km内有8个,测震台站分布如图1所示。云南省测震区域台网对这次地震发震地区的2.0级以上地震基本都能控制。

1  宁蒗5.5级地震前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

深度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80110

154313.6

27°13′

100°56′

5.5

17

宁蒗

东南

6)

2

19880110

154312.4

27°13.6′

101°04′

5.5

 

宁蒗东南川滇交界

4)

3

19880110

15436.8

27°11.5′

100°43′

5.5

10

宁蒗

西南

4)

    上述仪器测定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均有一定的距离,其中第一组参数为云南区域台网测定的震中,距宏观震中11km,第二组参数现场组的结果距宏观震中为15km,第3组四川西昌中心站传输台网测定的结果,距宏观震中为19.5km。这主要与该次地震发生在云南及四川台网的边缘及该区地壳结构较特殊有关。现场监视工作组曾收集了四川盐源、盐边台资料,试图结合云南台网资料统一修定,但发现四川上述两台资料与云南台网资料相差很多,暂无法统一。

 

 

地震地质背景


据马杏垣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1],宁蒗震区位于昆仑三江褶皱系(地槽区)与扬子地台(地台区)的过渡带上,青-藏亚板块内川-滇块体的中部。川滇块体以每年约8~10mm的速度向南南东方向运动。该区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南缘,其地壳厚度约50km,为青藏亚板块东南边缘地壳厚度梯度较大的地段,在宁蒗南北长200km范围内地壳厚度梯度达0.8km/10km,而其北面的理塘―稻城一带为一相对平缓区,每10km的厚度梯度仅约0.1km左右。

 宁蒗5.5级地震区的北、西、南三面为三条大断裂带围割。西北界为长约300多公里走向北东的剑川-丽江-木里断裂带,西界为走向近南北长约200km的宁蒗-永胜-程海断裂带,南界为走向北东的箐河-程海断裂带(图2)。  

2  宁蒗5.5级地震区域断裂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据文献[1])

      ①剑川-丽江-木里断裂;②永胜-程海断裂

      ③箐河-程海断裂;④宁蒗-程海断裂

Fig.2  Map of regional fault structur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5.5 Ninglang epicentral area  

 

 

 剑川-丽江-木里断裂带,西南起自剑川,穿过丽江盆地,在宁蒗北面包都以北5 km与北东向卧罗河断裂相接,再向北东沿小金河,雅砻江发育,该断裂丽江一带第三系下面老地层错断达10余公里,沿断裂带发育长条形断裂谷,丽江盆地第四系基底错断达7 km。

箐河-程海断裂带,该断裂带始于晋宁运动,在布格重力图上,显示出明显的重力梯级带,大地构造上为华南地台与甘孜地槽边界断裂带。资料表明该断裂��带表现为左旋扭动的特征。

永胜-程海断裂带走向近南北,在震区西侧沿宁蒗第三系盆地两侧分布,为永胜-程海断裂的北延部份,如前所述该断裂在包都北5km左右被北东向剑川-丽江-木里断裂带截断,该处地层倾角达80°。宁蒗盆地两侧断面多为东倾,倾角40°~70°,断层两侧岩层倾角较陡,破碎,沿断面有碱性斑岩体出露,有的已被断层错断,地貌上沿断层形成断层三角面和阶梯状陡坎。第三系内的断层规模较小,断层三角面呈直线分布。该断裂形成于印支期以后,为燕山运动或四川运动和喜山运动的产物。

 滇西北川滇交界地区(26.3°~28°N,100.3°~101.7°E),自1511~1987年共发生5~5.9级地震14次,6~6.9级4次,7~7.9级1次,即1515年6月27日发生在宁蒗-程海断裂上永胜附近的 级地震[2]

据地震考察报告,这次5.5级地震震区内主要的断裂有近南北的宁蒗-永胜断裂和磨房坪断裂、北东向的卧罗河断裂、麦架坪断裂、中梁子断裂、新营盘断裂、新村断裂以及北西向的碳山坪断裂、清泉村断裂。如图3所示。

图3  宁蒗5.5级地震震区构造略图(据资料5)

      ①宁蒗-永胜断裂;②磨房坪断裂;③碳山坪断裂;④清泉村断裂;

      ⑤卧罗河断裂;⑥麦架坪断裂;⑦中梁子断裂;⑧新营盘断裂

Fig.3  Geotectonic sketch in the MS5.5 Ninglang epicentral area

 

 宁蒗-永胜断裂:南起西布河,经老屋基、拉巴河后沿北5°东方向往北延伸,在宁蒗北西2 km处被北东向断裂所截,西布河以北断面清楚。该断层纵贯震中区中部,总体走向N10°E,断面西倾,倾角80°。宁蒗-永胜断裂与西侧的磨房坪断裂程海断裂带西支北延部分,北交于丽江―木里断裂,规模较大,纵贯南北,构成震区西侧的构造边界。

 碳山坪断裂:北西向构造,主要分布于宁蒗盆地东缘,南起老鹰崖嘴,北到马鞍山,由走向N20°~30°W一系列压扭和张扭性断裂组成。倾角60°~80°碳山坪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清泉村断裂:位于碳山坪断裂南西4 km处,二者平行延伸,组成迭瓦式断层。跑马坪以北,走向N20°W,倾向北东,倾角60°~70°。

北东向构造由一系列雁行排列压扭性断裂构成。其中北带以卧罗河为中心,总宽16 km,由卧罗河断裂和麦架坪等断裂所构成,平均走向N60°E,是丽江-木里断裂带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带由中梁子断裂、新营盘断裂等一系列N40°~60°E的呈雁行状延伸的小规模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它们在挽近时期仍有强烈活动。

震区既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新构造运动。碳山坪断裂附近,水平运动形迹随处可见,其中以河流水系变形尤为突出,如纵贯全区由南向北流的宁蒗河,其西侧的一级支流与主干河多呈直角相交,东侧则相反,一级支流锐角尖全部指向上游,反映碳山坪断裂以东相对向北移动的反扭特征,清泉村附近的扭距约130 m。碳山坪断裂的垂直运动,亦有其踪迹。如断层北段干坝子附近的宁蒗河谷中三级阶地,它们分别高出河床2 m、22 m和52 m,断裂带附近洪积扇及现代滑坡亦十分发育,断层三角面呈线状分布。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震区考察,宁蒗5.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县城东南碳山坪一带,27°14′N,100°54.5′E。震中烈度为Ⅶ度弱。地震波及16个乡,998个自然村,造成房屋倒塌180间,危房4796间;三座公路石拱桥震裂,公路垮塌45处。巴东水库起闭室涵洞受损。伤12人,无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1)。有感范围北到四川盐源县左所,东到盐源县城,南到永胜,西至丽江。

 本次地震极震区包括县城,此外有碳山坪、挖开、高峰、都拉河、衙门村、大瓜坪、澜泥箐等自然村。同时极震区内还有��蜂子岩、中梁子、庄房、铜厂等Ⅴ、Ⅵ度低烈度异常点。极震区的形状近似于一等腰三角形,长轴走向为N30°W,长轴为17 km,短轴为10.4 km,短长轴之比为1∶1.6,面积为102 km2。图4是宁蒗地震等震线图。

图4  宁蒗5.5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极震区的震害主要表现为:木屋架的夯土墙出现局部倒塌,墙体普遍裂缝,屋瓦或木片瓦下滑或掉落,少数穿斗木架拔榫。现代砖木或砖混结构建筑物,抹灰层普遍裂缝,部分砖混结构房屋的墙体出现通缝,不同砌体交接部位损坏尤重,民用烟囱有倒塌现象。极震区的地表破坏,多沿陡坎边坡,如河谷、冲沟两侧出现小规模滑坡、崩塌及重力裂缝,少数地段出现滚石。如新营盘断裂的月亮坪附近,震时滑坡体长130 m,宽40 m,下塌3 m。马井子附近滑坡体长80 m,宽30 m,下塌20 cm。

Ⅵ度区北起红旗区的麻栗坪,南至跑马坪区的下羊鞍山以北,东到澜泥箐乡田房,西至白草坪乡朱家村以东。等震线呈椭圆形,方向近南北,长轴为37 km,短轴28 km,长、短轴之比为1.3,面积约388 km2。Ⅵ度区的震害主要表现为:夯土墙裂纹,个别小裂缝,老裂缝略有加宽,抹灰层及柱与墙接合部位震裂,个别墙角、门窗框架处裂开或土块塌落。屋面瓦(木片)少许下滑,沿瓦掉几块。不稳定的漂石滚落及不稳定的边坡陡崖有小规模的塌垮。

Ⅴ度区北起红桥区的大水河,南到战河以南,东至四川盐源县铁厂一带,西至白草坪以西。等震线呈南北向椭圆形,长轴为84 km,短轴为44 km,长、短轴之比为1.9,面积约2183.8 km2。其震害主要表现为:小土块、灰砂掉落少许,个别抹灰层出现裂纹,挂物摆动,个别人惊逃户外。

 这次地震,极震区的烈度分布不规则,西北端收敛较快,东南较开阔,总的是衰减中止快,受小区域构造控制比较明显。Ⅵ、Ⅴ度区长轴方向南北衰减慢,短轴方向东西衰减快。从衰减特征可以看出,本次地震烈度衰减完全受宁蒗-程海断裂控制。

 

 

地震序列  

 

宁蒗5.5级地震前在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云南省内共有4个地震台,其中宁蒗县地震办公室地震台距震中最近(Δ=12km),其余有永胜台(Δ=63km)、丽江台(Δ=65km)、华坪台(Δ=75km),图1为该地区测震台网分布图。台网对余震控制的最低震级为ML=1.8。

 在这次5.5级地震前只记到两次2级前震,即1月7日的2.2级和1月8日的2.5级。

 据云南区域台网目录6),整个序列到3月底基本结束,共有ML≥3余震9次(表2),2~2.9级247次,没有发生一次4级余震,最大余震3.5级,共有4次,分别发生于1月17日、30日、2月25日、26日,最后一次3.5级地震后再没有发生3级以上余震。

2  宁蒗5.5级地震序列目录(ML≥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8 01 07

09 43 49

27°18′

100°51′

 

2.2

 

 

6)

2

1988 01 08

06 17 51

27°13′

100°57′

 

2.5

 

 

6)

3

1988 01 10

15 43 14

27°13′

100°56′

5.5

 

17

 

6)

4

1988 01 10

15 46 56

27°18′

100°51′

 

3.1

 

 

6)

5

1988 01 10

15 57 10

27°18′

100°51′

 

3.0

 

 

6)

6

1988 01 10

16 03 17

27°18′

100°51′

 

3.2

 

 

6)

7

1988 01 12

23 32 43

27°20′

101°03′

 

3.0

 

 

6)

8

1988 01 15

21 55 55

27°19′

100°58′

 

3.3

 

 

6)

9

1988 01 17

19 46 15

27°16′

100°57′

 

3.5

 

 

6)

10

1988 01 30

00 22 06

27°11′

101°01′

 

3.5

 

 

6)

11

1988 02 25

03 17 04

27°18′

101°00′

 

3.5

 

 

6)

12

1988 02 26

18 01 34

27°11′

101°03′

 

3.5

 

 

6)

    宁蒗地震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为2.0级,该地震序列为前主余震型。截止到4月20日,序列的b值为1.33(图5),衰减系数p=0.97(图6),图6中当t≥10天,取5天或10天的平均频度作图。图7和图8分别为宁蒗地震序列M-t图和这次地震余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图。从图可见,主震当天余震较多,此后余震频度逐渐降低,整个序列衰减正常。

图5  宁蒗5.5级地震余震序列b值曲线

      (1988.1.10~1988.4.20,ML≥1.8)

Fig.5  b-value curve for the aftershocks sequence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图6  宁蒗5.5级地震序列日频度图

     (1988.1.10~1988.4.20,ML≥1.8)

Fig.6  Curve of daily frequency for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图7  宁蒗5.5级地震序列M-t图(ML≥2.0)

Fig.7  M-t daigram for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图8  宁蒗5.5级地震余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图

Fig.8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for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图9是1988年1月10日到4月20日ML≥2.0余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台网目录)。从图中看余震分布较为凌乱,最远的余震距主震21km,大部分余震分布在主震的东北方向,这可能与地震发生在云南台网边缘,又没有将云南台网和四川台网资料统一处理所致,也就是说这种偏离可能是台网布局不均造成的。

9  宁蒗5.5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ML≥2.0)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宁蒗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10。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04

NE

60

333

SW

33.5

1

70

225

13

132

13

243

56.5

34

30

王绍晋

*矛盾比0.19。

图10  宁蒗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根据 分析:①震中区碳山坪断裂走向N20°~30°W;②极震区的长轴走向为N30°W;③节面Ⅱ的走向为N27°W,从这几点分析认为节面Ⅱ是宁蒗5.5级地震的主破裂面。

 宁蒗5.5级地震发生在北西向的碳山坪断层,是在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右旋错动的结果。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和图11是震中周围200 km范围内测震台站和其他定点观测台站分布图。从图可见,该范围内共有21个地震台站,其中测震台站15个,其他前兆观测台站15个,测震、水氡、水位、水温、地电、地倾斜、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地磁等10个观测项目。其中0~100 km和101~200 km范围内分别有地震台站7个和14个,其中测震台7和8个,前兆台3和12个,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6和7个,台项11个和26个。

图11  宁蒗5.5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此次地震前共出现11个异常项目,共12条异常。其中:6条定点前兆异常(图12),1条宏观异常,测震学异常5条。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13~22。

图12  宁蒗5.5级地震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the 

        fixedpoints for the MS5.5 Ninglang earthquake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图13  滇西北地区MS≥5.0地震震中分布图(1976.5~1996.2)

Fig.1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5.0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west Yunnan area(May 1976~Feb._1996)   

 

 

 

 

14  滇西北地区1900~1986年MS≥5.0地震节律图

Fig.14  Rhythm daigram for the MS≥5.0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wes Yunnan area in 1900~1986  

 

 

15  滇西地区4~4.9级地震半年频度图

Fig.15  Diagram of half year frequency for the 

        M 4.0~M 4.9 earthquakes in the west Yunnan area  

 

 

 

16  滇西地区M≥3.0级地震平静异常图

Fig.16  Diagram of quiescence anomaly for the M≥3.0 

        earthquakes in the west Yunnan area  

 

 

 

17  永胜窗M≥1.0级地震月频度图

Fig.17  Dia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for the M≥1.0 

        earthquakes at Yongsheng seismic window  

 

 

 

18  永胜地倾斜日均值矢量图

Fig.18  Vector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tilt at 

        Youngsheng station  

 

 

19  丽江台短水准(1-2)月测值(a)和月差分(b)曲线图

Fig.19  Curves of monthly value(a) and monthly difference

        (b) of short levelling (1-2) at Lijiang station  

 

 

 

20  丽江台地倾斜整点值曲线图

Fig.20  Curve of hourly value of tilt at Lijiang station  

 

 

 

21  鹤庆台水氡日值曲线图

Fig.21  Curve of datly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Heqing station  

 

 

22  洱源台水氡日值曲线图

Fig.22  Curve of daily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Eryuan station  

 

    测震学异常中2条为长期背景性异常,其他为短期异常。1976年龙陵7.4级和宁蒗6.7级地震后到1986年,形成5级地震北东条带。条带中以剑川到宁蒗长约160 km的空段最突出(图13),震前1986年底已发现,预测1987年该段内有6.0级左右地震2,3)。图14为滇西北地区Ms≥5地震节律图。横坐标为Ms≥5地震序号,1976年宁蒗6.7级地震后已发生10次5级地震,缺6级以上地震,这也是预测6级地震的根据。以上两条皆为背景性异常。滇西地区3级地震平静15天以上为异常,图17上纵坐标为平静的天数,曾多次对应滇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定点观测的前兆异常以临震突变异常为主。其中丽江场地短水准,是每月测一个值,按常规是没有临震异常的,1988年第一期恰好在5.5级地震前2天(即1988年1月8日)测完,且测值有明显突变(图19)。因此作为临震异常。宏观异常多出现在震中周围20 km内,井、泉流量减少、变色、冒泡等7处,马、牛、羊、狗、鸡、鼠、乌鸦等动物异常15起。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综合第六节的图和表,宁蒗5.5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具有如下特征:

1)宁蒗5.5级地震前的异常长、中、短、临异常皆有,震前共出现12条异常(详见表4,图12),其中长期背景性异常2条,中期异常1条,短期异常5条,临震异常5条。短临异常占异常总数的75%。

2)地震学的异常除5级地震空段和节律是长期异常外,其余都是短期的,主要表现为震前半年开始,区域4级地震活动增强,小震窗小震增多,而同时又有3级地震在震前某一时段出现平静。而其他前兆异常除短水准有1项中期异常外,其余均以临震前的突变为主,前兆异常的数量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逐渐增加。

3)定点前兆异常台项比,在震中周围较高。震中距100km内的前兆异常台项比为27%,震中距101~200km范围内的前兆异常台项比只有8%,前兆异常的台项比随着震中距增大而减小。

4)出现异常的观测项目种类不多,只有测震、短水准、地倾斜、水氡和宏观。

综上所述,宁蒗5.5级地震异常的项目数不多,异常时间短,以1天到几个月的短临异常为主。与云南地区大多数5.0~5.9级地震的异常特征相似。

 

 

总结与讨论

 

 宁蒗5.5级地震前,云南省地震局曾指出:洱源、丽江、宁蒗、华坪、永胜一带,近年内可能发生6.0(±0.5)级左右地震2,3),当时主要预测的是6级地震,依据是:

1)滇西北地区两次6级地震间的5级地震次数已超过历史记录的次数,近年应发生M≥6.0地震,也就是说该区缺6级地震,图14;

2)滇西从龙陵―宁蒗5级以上地震北东条带存在长约160 km的空段(图13)。但实际上滇西北地区缺6级地震是背景性异常,并不能判定时间,且5.5级地震后仍然缺6级地震。宁蒗5.5级地震并没有发生在空段中间,而是在其北东端(图13),震后直到1995年5级地震空段仍然存在。同时于1992年12月到1993年7月5级地震形成北西条带与之相交,后于1996年2月3日在空段中发生丽江7.0级地震(图13)。这样可以解释上述的背景性异常;

3)丽江短水准于1986年8月出现异常(图19)东盘相对西盘上升1.4 mm。根据其他大多数测点多年的资料看,这样大幅度的异常,可能与云南地区 M≥6.5地震有关,因此笔者认为短水准的异常和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关系更为密切(距7.2级地震390 km)。综上分析认为,宁蒗5.5级地震不能解释前述的背景异常,但它是在这一孕震背景下发生的。

 

     

 

[1]马杏垣等,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2]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

   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1)陈敬,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调查报告(手稿),云南省地震局,  1988。

2)陈立德,云南及邻区近年强震危险区的研究(手稿),云南省地震局,  1986.11。

3)云南省地震局预报研究室,云南省1987年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打印稿),云南省地震局,1986。

4)陈立德,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手稿),云南省地震局,1988。

5)覃玉玺,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地质考察报告(手稿),云南省地震局,1988。

6)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地震月报目录(区域台网),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