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88年11月2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发生5.7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微观震中以东8
km处的大、小黑藏一带,震中烈度为Ⅵ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形,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地震没有造成房屋倒塌,个别房屋有小裂缝,无人畜伤亡。
从余震序列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接近震群型的主震-余震型,但余震不太发育,强度高而频次低。主震发生前有前震活动,最大为Ms4.2。最大余震为Ms
5.1。该序列的b值为0.47,h值为0.84,P值为0.87,主震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88%。
从宏观烈度考察和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肃南5.7级地震是木里―肃南北东向深部断裂的活动,其断层面的走向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吻合。它既是这次地震的孕震构造,也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在距离震中200
km范围内,只有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观测台8个。这次地震前测震学出现了5项异常,其中有背景性空区、小震条带及频次增高等。定点观测项目的短临前兆异常少,分布范围小,局限在震中区附近,个别异常点在震前反映较灵敏,既有短期趋势性异常,又有临震突跳反映。
|
前
言
|
据甘肃省台网测定1988年11月22日凌晨,在甘肃祁连山中段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发生了5.7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微观震中以东8
km处的大、小黑藏一带,震中烈度为Ⅵ度,面积约90
km2。肃南、白银、祁连、民乐、张掖、高台等地普遍有感。由于这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山的高山之中,人烟稀少,没有人畜伤亡。
地震前,甘肃省地震局依据测震学方法曾作了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报1)。临震前注意到肃南附近小震活动的增强。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地震局派出9人考察队,携带电台和摄像设备,到现场进行震情监视和现场考察。张掖地区地震办公室和肃南县科委也派人参加了部分考察工作。随后,编写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的考察报告》2)。
|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
肃南5.7级地震发生在甘肃西部,震中位于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处。图1给出了震中200
km范围内测震台站平面分布图。从图1可以看出,在震中200
km范围内有测震台站7个。其中100 km范围内3个,101~200
km范围内4个,除震中南部没有台站外,其他地方台站分布比较均匀。可监测到震中附近地区ML2.0以上地震。
|

|
图1
肃南5.7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network around the MS5.7
Sunan epicentral area
|
据资料4)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地名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1
|
1988
11 22
|
01
46 1.7
|
38°35′
|
99°32′
|
5.7
|
20
|
肃南
|
4)
|
|
|
地震地质背景
|
肃南5.7级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的中段,即河西走廊地区。该构造带东起海原,经古浪、门源、肃南至昌马。全长近1100
km,构造活动强烈。属我国大陆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地带。1932年昌马7.6级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带上(见图2)。图2是肃南5.7级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河西地区中强以上地震主要沿祁连山北西西向构造带均匀分布,从公元180年以来,该区共发生Ms≥6.0地震7次(见表2)。
这次5.7级地震的震中位于祁连山北西西向主构造带与木里―肃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交汇处。从这次地震的前震、余震分布看(图4),其大致排列方向为北东向,与木里-肃南的北东向深断裂方向一致。
|

|
图2
肃南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图
1、青藏系;2、祁吕系;3、陇西系;4、河西系;5、东西向构造;
6、北东-北北东向构造;7、阿拉善弧型构造;8、公元前-1899年;
9、1900-1987;10、Ms5.0-5.9;11、Ms6.0-6.9;12、Ms7.0-7.9;
13、Ms>8.0;
Fig.2
Map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
表2
甘肃肃南5.7级地震震中附近历史MS≥6地震目录[1]
Table
2 Catalogue of MS≥6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in Gansu
发
震 日 期
|
震
中
位 置
|
震中地名
|
震级
MS
|
年
月 日
|
|
|
公元180年秋
|
39.4°
|
99.5°
|
高
台
|
7.5
|
756
12 01
|
39.2°
|
99.5°
|
高
台
|
6.0
|
1609
07 12
|
39.2°
|
99.2°
|
红
崖 堡
|
7.25
|
1785
04 18
|
39.9°
|
98.0°
|
惠
回 堡
|
6.5
|
1927
05 23
|
37.7°
|
102.2°
|
古
浪
|
8.0
|
1954
02 11
|
38.51°
|
101.22°
|
山丹红寺湖
|
7.2
|
1954
02 11
|
39.0°
|
101.5°
|
山丹红寺湖
|
6.0
|
|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据宏观考察结果,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微观震中以东约8
km处的大、小黑藏一带。肃南县、白银、祁连县、民乐、张掖、高台等地普遍有感。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南北长约15
km,东西宽度南部为10 km、北部为5 km,面积约90
km2。长轴方向为N8°E(见图3)。区内Ⅱ类房屋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少数房屋和地面出现裂缝,典型的地裂缝为近东西和近南北向两组,一般宽1~2
cm,最宽达4 cm,最长达9 cm。
|

|
图3
肃南5.7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
Ⅴ度区,又分为Ⅴ+度和Ⅴ度。Ⅴ+度区南北长约50
km,东西宽度南部为30 km,北部为20 km,面积约890
km2,长轴方向为N10°E。该区少数房屋受损较重,墙体出现裂缝、下沉现象。Ⅴ度区南北长为95
km,东西宽约65 km,最宽处达80 km,面积约4350 km2,长轴方向为N5°E。地震时区内大多数人被震醒,有少数人跑出户外。房屋损坏较轻,个别房屋有小裂缝。
Ⅳ度区,东南、东和东北的界线分别为祁连县的阿力克,民乐县的六坝,张掖市区以北。北和西北的界线,是高台县城以北和马营附近。该区部分人有感,住在楼上的人感觉强烈。
这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中段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震中位于祁连山高山之中,人烟稀少,所以没有造成人畜伤亡。但肃南县2849间房层和621间畜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感范围达肃南县、白银、祁连县、民乐、张掖、高台等地。
|
|
地震序列
|
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4)统计,5.7级地震前,从10月1日起至震前52天内,震区共发生小震30多次,其中Ms≥3.0地震3次(见表3)。震后截止到1989年1月底,共发生余震74次,其中Ms≥3.0地震4次,最大的为12月4日的5.1级地震(见表3)。
表3
肃南5.7级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MS≥3.0)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____级
|
深度
(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ML
|
MS
|
1
|
1988
10 01
|
07
14 09.1
|
38°37′
|
99°29′
|
4.7
|
4.2
|
5
|
肃南
|
4)
|
2
|
1988
10 02
|
07
32 15.0
|
38°35′
|
99°28′
|
4.2
|
3.7
|
9
|
肃南
|
4)
|
3
|
1988
10 02
|
07
34 51.8
|
38°35′
|
99°28′
|
4.0
|
3.5
|
14
|
肃南
|
4)
|
4
|
1988
11 22
|
01
46 01.3
|
38°35′
|
99°32′
|
|
5.7
|
20
|
肃南
|
4)
|
5
|
1988
11 22
|
02
22 37.7
|
38°31′
|
99°29′
|
3.9
|
3.3
|
|
肃南
|
4)
|
6
|
1988
12 04
|
10
58 16.1
|
38°34′
|
99°31′
|
5.5
|
5.1
|
|
肃南
|
4)
|
7
|
1988
12 19
|
20
13 40.5
|
38°35′
|
99°32′
|
3.6
|
3.0
|
17
|
肃南
|
4)
|
8
|
1989
01 12
|
12
23 48.2
|
38°39′
|
99°45′
|
3.7
|
3.1
|
13
|
肃南
|
4)
|
余震的空间分布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这次地震的余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为北东向,与发震构造相吻合。
|

|
图4
肃南5.7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1988.10.1~1989.1.31)
Fig.4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
5.7级地震序列的M-t图,应变释放曲线和b值曲线示于图5~8。
|

|
图5
肃南5.7级地震序列M-t图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肃南5.7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6
b-value curve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7
肃南5.7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
Fig.7
Curve of frequency attenuation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8
肃南5.7级地震序列蠕变曲线
Fig.8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sequence
|
5.7级地震余震的b值为0.47,h值为0.84;P值为0.87;主震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88%,所以该地震序列类型为接近震群型的主震-余震型,但余震不太发育,强度高而频次低。
|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
根据省内和邻区地震台网38个台P波初动符号,在吴尔夫网上用上半球投影求得5.7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表4和图9,符号矛盾比为25%。
表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9
|
NW
|
36
|
101
|
SW
|
85
|
218
|
39
|
346
|
31
|
96
|
23
|
|
|
|
|
刘江峰
3)
|
2
|
27
|
NW
|
60
|
90
|
S
|
51
|
164
|
5
|
244
|
54
|
52
|
36
|
|
|
|
|
|

|
图9
肃南5.7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9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
由宏观考察和余震震中分布(图4)表明,余震分布方向为北东向,与木里―肃南北东向深断裂方向一致。烈度等震线向北和向东偏南部衰减较慢,偏北方向衰减较快,呈南宽北窄的形状长轴方向均呈北东东―近南北向。震源机制结果给出,节面Ⅰ约为N27°E,倾向北西,倾角60°。若木里―肃南北东向深断裂倾向北西,其断层面的延长方向通到地表处是烈度最高处,恰好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相吻合。据此判断,这次5.7级地震是木里―肃南北东向深部断裂活动引起的,它既是这次地震的孕震构造,也是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北西西向的祁连山主构造相比,规模较小,这里没有发生更大地震,与木里双震型发震类型相似。
|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图1和图10为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站和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和分布,地震发生在测震台网的控制范围内,位于前兆台网的南部。
|

|
图10
肃南5.7级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around the MS5.7 Sunan epicentral area
|
在距5.7级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10个,其中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8个,最近者为距震中约30
km的肃南台。台站分布大多位于震中的NW和NE象限,在0~100
km和101~200 km距离内分别有地震台站5和5个,其中测震台3和4个,其它前兆台5和3个,其分布如图10所示。有测震学以外地电、地磁、地倾斜、电磁波、水准、水氡、气氡、气汞等9个定点观测项目共21个台项。震前出现异常的台站有3个,观测项目3项,占总前兆台站数的38%,和总台项数的14%。表5给出了前兆异常情况登记表。单项手段的异常情况和曲线,见表5和图11~19。
|

|
图11
肃南5.7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37°~40°N,92°~102°E;1980.1.1~1987.9.30;MS≥3.0)
Fig.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

|
图12
肃南5.7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36.5°~41°N,97°~103°E;1987.3.1~1988.5.31;MS≥2.3)
Fig.12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

|
图13
甘肃及邻近地区小震调制比、b值和频度扫描图(1987.4.1~9.30)
Ⅰ―张掖、甘肃交界异常区;Ⅱ―西礼盆地西缘―甘川交界异常区
Fig.13
Scanning map of ragulatory ratio,b-value and
frequencyof small
earthquakes
i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area
|
图13为1987年4月至1987年9月甘肃地区小震调制比空间扫描图,以2°×2°为窗口,以1°为步长滑动进行扫描,当T值(调制比值)大于0.27,b值小于0.65,N值大于24,同时出现时则视该区为异常区。
山丹台电磁波在1988年11月16日曾观测到类似地震波状的阵发性强脉冲扰动信号,是否为地震异常难于判定。
表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Summary table
of precurory anomalies
|

|
图14
甘肃河西祁连山中段高台、张掖-民乐地震波速曲线
(a)波速异常区;(b)波速异常曲线
Fig.14
Curve of wave velocity anomaly at Gaotai and
Zhangye-Mingle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Qilianshan mountain, Gansu province
|

|
图15
肃南5.7级地震震区附近地区小震月频度曲线
(37°30′~39°30′N,98°30′~100°30′E,MS≥2.3)
N/UN―归一化处理后的频度
Fig.15
Curve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5.7 Sunan earthquake area
|

|
图16
张掖西武当泉水氡月均值曲线
Fig.16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Xiwudang spring,Zhangye
|

|
图17
张掖西武当泉水氡日值曲线
Fig.17
Curve of daily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Xiwudang
spring,Zhangye
|

|
图18
山丹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
Fig.18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Shandan
|

|
图19
高台地倾斜月均值曲线
Fig.19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tilt in Gaotai
|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肃南5.7级地震发生在河西走廊地震带的中段,是历史上的强震和多震区,虽然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不多,但分析其特征有下列两点:
(1)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明显的趋势发展,1980~1987年形成地震空区,震前1年多出现两条交叉的地震条带,条带长宽比≥25%。然后是主震1个多月前在震中区附近出现前震活动,即1988年10月起3级地震的频次明显增多,显示了肃南地震孕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
(2)定点观测项目的短临前兆异常较少。但个别台站如西武当水氡对这次地震反映较好,既有短期异常,也有临震突跳异常,对这次地震反映较好,如图16、图17。
|
总结与讨论
|
肃南5.7级地震发生在甘肃与青海交界处,震中位于祁连山的高山之中,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震中南部没有监测台站。所以前兆异常资料有限,难以得出较明显的时、空、强综合特征。
从仅有的前兆异常分析,这次5.7级地震的异常分布局限在震中区附近,范围小。这是中强震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多具普遍性。而地震活动性异常显示了由长中期到短期,由大区域到小范围的全过程。沿构造带形成的共轭条带提供了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在危险区内3级以上小震突然增强活动的特点,可作为识别直接前震的重要判据之一,往往具有短临预报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
参
考 资
料
|
1)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88年甘肃及邻区震情研究报告,1987。
2)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88年周、月会商会资料,甘肃地震局情报资料室,1988。
3)甘肃省地震局地震考察队,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考察报告,甘肃省地震局情报资料室,1989。
4)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8。
5)震源物理室,刘江峰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