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21日和1993年10月26日青海省祁连县5.0和6.0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马玉虎  都昌庭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92621日和19931026日青海省祁连县境内分别发生5.06.0级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甘肃、青海交界的无人居住区,未造成人员伤亡。从青海省区域地质构造上分析,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北祁连构造区的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上。

    5.0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8°33N 99°37E,震后未进行现场考察,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ML3.4,震中区附近小震活跃是该次地震前显著的一个特点。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判断,该地震北东―南西向受压,北西―南东向受张,逆冲错动,主破裂面可能是节面 I,其走向为北北西向。

    6.0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8°40N 98°40E,地震类型为孤立型地震,最大余震为ML3.2级,余震少,震级小,余震分布呈北东向分布。根据考察结果,该地震度区及Ⅴ度区的长轴方向均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正好与走向北西的托勒北山-冷龙岭断裂带相重合,并受北东向隆起断裂带的影响。震源机制解中节面走向北西西向,P轴方向为近东西向,节面Ⅰ可能为地震主破裂面。

    5.0级地震震中区附近台站稀少,震中200km范围内只有门源一个地震台,震前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6.0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有德令哈一个测震台,300km范围内分布着门源、都兰、香日德三个地震台,其中仅有门源地倾斜一个前兆观测台项。震前存在地震空区、地震条带、空间集中度C值、低b值、门源地倾斜、流动重力、断层形变异常。

 

 

前 言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992621191939.7秒在青海省祁连县境内发生了MS5.0级地震,微观震中是38°33N 99°37E,由于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偏小1(仅为MS4.8),再加上震中区无人居住,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未进行现场考察工作,故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震害情况都不详。

 199310261938分在青海省祁连县西北部,距19926215.0级地震约80km的托勒一带发生了MS6.0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8°40N98°40E,宏观震中在38°53N98°37E(根据烈度分布推测的结果)2),[1],位于托勒高山峻岭之中的无人区。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立即派出了大震现场考察组连夜奔赴地震现场,进行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等考察工作,考察没有发现人员伤亡。由于地震发生时震区被大雪覆盖,调查组未能进入极震区,仅仅根据地震影响区内25个居民点的现场调查及烈度核查,推测了该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圈定了Ⅴ度区和Ⅳ度区,震中烈度也未能确定。根据有关资[1],兰州地震研究所也派人在震后进行了地震科学考察工作。

 本报告是在参考文献2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13]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撰写而成。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1992621日祁连MS5.0级地震和19931026日祁连MS6.0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属于祁连地震带西段。1992年祁连5.0级地震震中区附近台站稀少,震中200km范围内只有门源一个测震台(专业台);震区的监测能力为ML2.5级(图1)。1993 年祁连6.0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有德令哈一个测震台,300km范围内分布着门源、都兰、香日德三个测震台;震区的监测能力为ML2.5级(图1)。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1  1992621日祁连5.0级和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前测震台网

     分布图

     (虚线为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范围)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S6.0 and MS5.0 Qilian earthquakes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s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震源深

/km

震中

烈度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时  分  秒

φN

λE

MS

ML

MB

1.1

1992 06 21

19  19  40

38°33

99°37

5.0

 

 

20

 

祁连县西北

3), 4)

1.2

1992 06 21

19  19  39

38.40°

99.61°

 

5.0

 

24

 

 

BJI

1.3

1992 06 21

19  19  37

38.33°

99.45°

4.9

 

 

2

 

 

ISC

2.1

1993 10 26

19  38  21

38°40

98°40

6.0

 

 

3040

≥Ⅵ

祁连西

3)

2.2

1993 10 26

19  38 27.4

38°31

98°52

5.8

 

 

 

 

托勒牧场东南

4)

2.3

1993 10 26

19  38  24

38.47°

98.74°

 

5.2

 

30

 

 

BJI

2.4

1993 10 26

19  38  33

38.10°

96.20°

 

 

5.4

33

 

 

ISC

 

 

地震地质背景


1992621日祁连5.0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都发生在北祁连山构造区的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之上,但祁连6.0 级地震的发生受北东向隆起构造的影响[1]

 北祁连构造区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与边缘块体间垂直升隆运动加剧,处于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断裂构造带原有的深大断裂重新复活,使得这一地区的构造活动及地震十分活跃。该区断裂走向大都呈北东向。全新世以来,这一地区的断裂带均以左旋扭动方式活动为主,并受到北东方向阿尔金断层平行切割牵引,使得断裂构造的地震强度高。

 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是祁连山构造带的主干断裂带,呈北西西向展布,其两端均延入到甘肃境内,西延至甘肃境内大雪山,东至庄浪河上游,全长约410km,是一条影响到地壳深部的深大断裂带,并有北北西向和东西向构造与之复合,总体呈北60°西方向延展,由大致平行的4条主干断层组成,均呈北北西向分布。祁连5.06.0级地震发生在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中西段,从活动特征上看,该断裂带是一条复活的加里东期深大断裂构造带,其现今活动的强度仅次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是青海省一条重要的发震构造带。该断裂具有叠瓦式逆冲特点,其中祁连6.0级地震附近的断裂带由大致平行的两条主干断层组成,中间形成一“地垒”式山体,航卫片上影像清晰,在断裂通过之处形成线型展布的山垭口及泉点。断层断错一系列小山脊、边坡及次级水系,断头河及断层三角面十分发育,反映了该断裂带第四纪强烈走滑运动的特点。祁连地区地质构造及附近地区历史震中见图2

2  祁连地区地质构造图及附近历史震中分布图

Fig.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Qilian area

 

 根据现有的地球物理资料,北祁连重力场以布格重力负异常为主,其边界具有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走向呈北北西向;航磁场呈北西西向展布和正负相间的带状异常,其中北西西方向的磁异常多次被北东方向的负异常所切割。从地壳结构来看,1992621日祁连5.0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震中所处位置附近,地壳厚度等值线明显存在变异带,地壳厚度变异带走向呈北西西向,两侧地壳厚度相差710km;从区域地球物理场资料分析,该区位于祁连山北缘重力梯度带和阿尔金―西昆仑重力梯度带所形成的弧形带部位,重力梯度为每公里(1.21.5×105m/s2,该区位于区域重力场的高值区,布格重力异常较大,为(-250-200×105m/s2 [4]

 从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来看,震中附近上地幔第一低阻层顶面埋藏深度为715km[5] 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的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0.61.2mm/a,平均水平位移速率为2.64.9mm/a,具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点,为全新世活动断层5

 

 

烈度分布及震害

 

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发生时,由于当时没有进行震害、地震地质等科学考察,因而烈度分布情况和震害都没有资料。

 根据现场考察的烈度分布推测结果,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38°53N 98°37E,距离微观震中北面约25km(微观震中位于托勒河的上游的牧场四大队附近),兰州地震研究所确定的宏观震中在托勒南山的南缘瓦红斯煤矿附近,距离青海局确定的宏观震中南面约38km。震中烈度大于等于Ⅵ度(图3),因大雪覆盖未获得极震区资料,故难以考证。

青海祁连6.0级地震烈度分布

Fig.3  Isoseismic line of the MS6.0 Qilian earthquake

 

 Ⅴ度区:该烈度区西起甘肃、青海交界的白云石矿一带,东至40道班与39道班之间,北至祁连山主脊北侧一线,南抵托勒山南缘一带,总体呈一近似椭圆状,长轴约112km,长轴方向为北西50°,短轴为80km。经计算Ⅴ度区总面积为7302km2,包括未能列出的大于等于Ⅵ度区的面积。Ⅴ度烈度区内,室内人员普遍有感,部分人惊逃户外,多数人反映地震时感到头晕;室外多数人有感,并听到沉闷的犹如履带式拖拉机开过的轰隆声。这一地区居民房屋普遍为砖柱土坯结构,区内仅有少数房屋的抹灰出现微细裂缝加宽现象;房屋的门窗、屋顶、屋架震时普遍颤动作响,灰尘掉落,灯泡左右晃动约30°左右,祁连县玉石沟石棉矿,震时铁皮文件柜哐哐作响,个别居民反映放置不稳的碗被震落在地,炕桌上杯中茶水有溢出现象,白云石矿工人反映,地震时听到山上有滚石落下的声响。

 Ⅳ度区:该烈度区西起柳泉运输站,东止柯柯里乡一带;北起甘肃省清水堡以南,南抵疏乐山北坡一带,总体呈一规则椭圆,长轴长180km,长轴方向为北西45度,短轴约112km,围限面积为15 800余平方公里。该烈度区内,地震时室内多数人有感,个别人逃出户外;室外少数人有感;门窗有轻微响声。该烈度区西端镜铁山矿住四楼的居民反映,震时放在桌子上的电视机移动了1cm左右。柯柯里乡一住户反映,地震时听到地声从北西方向传来,房屋东侧的不咬合的土坯墙角有开裂现象。

 总结本次地震烈度分布及震害情况,Ⅳ度区及大于等于Ⅴ度区的长轴方向均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正好与走向北西的托勒北山-冷龙岭断裂带相重合,表明本次地震与该断裂活动有关,由Ⅴ度区几何中心所确定的宏观震中部位刚好处于断裂带水系的分水岭附近,这表明该期地震同时受到北东向隆起构造控制。

 

 

地震序列  

 

根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1992621日祁连5.0级余震不发育,截止到1224日,仅记录到7ML2.0级地震,最大余震为ML3.4,与主震相差2.0,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82%。据此认为1992621日祁连5.0 级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全序列持续时间为6个月,最大余震与主震间隔62天,祁连5.0级地震序列ML3.0级余震的目录见表2。震前震中区周围小地震相对活跃,从1992111日至411日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8次,在北祁连地区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祁连5.0级地震余震分 

2  祁连5.0级地震序列目录(ML3.0)

Table2  Catalogue of the MS 5.0 Qilian earthquake sequenc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MS

震源深

/km

震中地名

资料

来源

      

  

φN

λE

1

1992  06  21

19   19

38°33

99°37

5.0

20

祁连

1)

2

1992  08  12

20   08

38°24

99°33

3.0

 

 

 

3

1992  09  01

02   28

38°24

99°28

3.4

 

 

 

4

1992  11  20

02   12

38°29

99°17

3.3

 

 

 

5

1992  12  24

15   52

38°36

99°36

3.1

 

 

 

布偏离震中(图4),并且呈北西向条带分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震中附近呈北西西向平行构造的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地震的监控能力和定位误差有关。祁连5.0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M-t见图5

祁连5.0级地震序列分布

(注:空心圈表示震前的地震,实心圈表示震后的地震)

Fig.4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 5.0 Qilian

       earthquake sequence

 

 

 

祁连5.0级地震前后地震M-t

Fig.5  M-t diagram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0 Qilian earthquake

 

    对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青海地震台网共记录到ML2.0级(定出震中的)余震27次,余震持续18天,其中2.02.923次,3.03.92次。其ML3.0级地震目录见表3,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ΔM=3.2,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9%,据此认为该地震为孤立型地震。余震震中分布见图6,图7为序列的M-t图。余震

祁连MS 6.0级地震序列余震震中分布图 

Fig.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6.0 Qilian

       earthquakes sequence 

 

 

 

 

 

地震序列的M-t

Fig.7  M-t diagram for the MS6.0 Qilian earthequake sequence

 

主要分布在主震东侧,且明显地显示出北东向条带分布。序列参数h=0.1ρ=0.43,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b= 1.53

3  祁连6.0级地震序列目录(ML3.0)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S6.0 Qilian earthquake sequence ML3.0

发震日期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MS

震源深

/km

震中地名

资料

来源

     

  

φN

λE

1

1993  10  26

19   38

38°28

98°37

6.0

33

托勒(祁连)

1)

2

1993  10  26

19   51

38°21

98°39

3.2

 

祁连

1)

3

1993  11  05

06   48

38°31

98°43

3.0

 

祁连

1)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世界地震台网报告的14个台P波初动符号,采用上半球投影做出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图8a和表4第一行,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判断,该地震北东―南西向受压,北西―南东向受张,逆冲错动,主破裂面可能是节面I,矛盾符号比为20%

祁连5.06.0地震震源机制解

     (a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b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 5.0aand MS 6.0b

       Qilian earthquakes

 根据世界地震台网报告的32个台P波初动符号,同样采用上半球投影做出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8b和表4第二行,据震源机制解结果判断,该地震为近NS向受压,近EW向受张,几乎是纯逆冲错动,发震断层面可能是I节面,发震断层为北西西向(约95°),矛盾符号比为26%

4  祁连5.0和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 5.0 and MS 6.0 Qilian earthquakes

编号

节面 I

节面 II

P

T

B

X

Y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141

231

53

165

75

40

61

7

183

76

331

10

75

60

236

43

都昌庭

2

95

5

24

85

175

65

358

20

164

71

268

4

170

280

10

72

 

注:1. 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  2. 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992621日祁连5.0 级地震和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震中附近测震台站和其他前兆测项目分布如图1和图9,由于在祁连地震带西段青海省无台网,监测能力较弱,1992621日祁连5.0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仅有门源 1 个台站,震前未发现明显异常。

 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分布有3个台站,即门源、德令哈、香日德地震台,3个台站中仅有门源地倾斜一个前兆观测项目存在明显的异常显示。本研究对地震活动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确定了4项异常(表5)。另据文献[2],震前,在祁连地区的重力和跨断层形变测量也发现明显异常。

9  1993年祁连6.0级地震前定点观测前兆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 6.0 Qilian earthquake

 

 地震活动性异常:根据文献[3],从1992年出现低b值异常(图10a),1992年曲线形态表现为下降,1992年年中达最低值,之后开始回返上升,19936月出现高值突跳,之后开始下降,下降后发震,异常属于中期异常。空间集中度C (图10b),对祁连带预测效能较好,在较大地震前超过0.29为异常,19924C值出现异常,19928月达最高值,其值为0.33,之后开始回返,19932月异常回返至0.298个月后发生地震。该异常也属于中期异常。另外从C值扫描的曲线来看,C值的大小与震级有关,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5  6.0级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Summary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MS 6.0 earthquake

           

10 祁连6.0级震中附近(37°40°N 97°100°E)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曲线(据文献[3]

      (a) b 值;(b)空间集中度C

Fig.10 Curves of b-value and special concentration degree C-value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 N 37°40°E 97°100°)

 

    根据文献[3],在祁连6.0级地震之前存在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从1991年开始出现一个由ML3.0级地震围成的空区(图11),这个空区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北西向,空区范围为38.67°~39.6°N 97.4°~99.3°E,祁连6.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地震空区的形成属于中期异常。从1991年开始,在祁连地区小震活动较为活跃,在地震前,形成了两个ML2.0以上地震条带,即北东和北西两个地震条带,沿这两个方向小震活动特别活跃,在两个条带的交汇部位,发生了祁连6.0级地震,地震条带也属于中期异常。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形成,有利于对未来震中的判断。

11  地震空区(1991.1.11993.9.30ML3.0

Fig.11  Seismic gap  

 

 

 

12  地震条带

Fig.12  Seismic belt

 

    前兆测项异常:门源地倾斜自1985年开始有观测资料,在1986年门源6.4级、1990年共和7.0级和祁连6.0级地震之前,原始资料经卡尔曼滤波后的曲线,EW道和NS道异常都显示短期异常(图13), EWNS道的异常同时出现在19929月份,异常于19937月份消失。另外,在300km以外还分布着其他前兆测项,但均未发现异常。

13  门源地倾斜卡尔曼滤波曲线图

      (a)门源倾斜NS道曲线图; b)门源倾斜EW道曲线图

Fig.13  Curve of tilt after kalman filtering at Menyuan station

 

 根据文献[3],祁连6.0级地震发生在北祁连地区重力监测网边缘,断层形变监测网区内,根据流动重力和跨断层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前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力与断层形变异常。由于在祁连县周围跨断层场地不多,其南部无跨断层场地,场地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资料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重力场空间变化上看,震前19911992年整个北祁连地区重力出现负值变化,野牛沟地区重力负值变化最大,并形成一负值变化大于50×102m/s2的半扁椭圆凹陷区。凹陷区中心位于野牛沟西约35km,该次地震发生在离野牛沟西约70km的地方,位置大约在野牛沟以西重力变化凹陷区的边缘,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凹陷区的中心离震中约40km(图14)。地震发生后,整个北祁连地区的重力值由负值变化转为正值变化,野牛沟地区的重力值由负值变化的最大区转为正值变化的较小区,而其北侧的肃南―民乐一带重力变化较大(图15)。而从重力场空间变化上看,地震前测区内有一负值和范围比较大的负异常出现;再从位于负异常区的祁连121314测点重力测值的时间变化上看(图16),19891991年重力缓慢上升变化,上升幅度不到10×102m/s219911992年快速下降,下降量为(-59-75)×102m/s2,之后反向回升,回升量为(2030)×102m/s2,其中测点离震中约7080km,分析认为,在时间上地震发生前重力变化由缓慢上升转为快速下降后明显回升,在回升过程中发震,重力异常属于中期异常。

14 北祁连地区重力变化图(19911992

Fig.14  Gravity change map in the northern Qilian region

        19911992

 

 

 

15  北祁连地区重力变化图(19921994

Fig.15  Gravity change map in the northern Qilian region

        19921994

 

 从断层形变的资料分析看,1993年祁连6.0级地震发生前,沿发震构造的托勒山北坡断裂带的托勒、二指哈拉和童子坝三个场地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图1718)。距震中约17km处的托勒场地1990年出现快速下降,变化量达5.0mm(观测限差2.0mm),断层表现为压性运动,19901992年变化缓慢,19921994年出现明显回升,异常量达4.1mm,地震发生在曲线反向回升阶段,震后继续回返后下降。距震中约50km的二指哈拉场地19901993年一直趋势性变化,下降量为1.5mm(观测限差1.0mm);19931994年出现回升,地震发生在曲线回升阶段,震后继续缓升后下降;东距震中约180km的跨祁连北缘断裂土托勒山北坡断裂交汇处附近的童子坝场地水准曲线亦有显著的反映,19711988年一直是趋势性下降运动,年速率为4.4mm/a,断层表现为压性运动;19881990年快速下降,年速率为7.9mm/a19901991年曲线出现异常,发生反向运动,年速率高达12.3mm/a1992年后曲线又继续快速下降,年速率为6.3mm/a,在下降过程中发震。断层形变异常属于中期异常。

16  部分测点重力值随时间变化图

      (a)祁连14测点;(b)祁连13测点;(c)祁连12测点

Fig.16  Time series of Gravity at some observation points

 

 

 

 

17  跨断层形变测点位置及北祁连地区构造略图(据文献[2]

Fig.17  Location of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and tectonic sketch

        in the northern Qilian region

 

 

 

18  断层形变曲线图

      (a 托勒测点;(b)二指哈拉测点;(c)童子坝测点

Fig.18  Deformation curves across active faults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992年祁连5.0级地震震前,没有发现可靠的异常,其主要原因是:①祁连地区监测能力较弱;②在震中周围200km范围内没有前兆测项。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前,祁连西段出现有门源地倾斜、地震活动性、重力和跨断层形变异常,这些异常都为长期与中短期的异常,没有发现短临异常。在异常表现上,b值和空间集中度C,在强震前(如1986年的门源6.4级、1990年的共和7.0级和1993年祁连6.0级地震)都反映出大祁连带共同的异常特征,异常形态和异常时间都有类同的地方。而从重力和断层形变的资料分析来看,祁连6.0级地震前,断层形变由快速下降发展为上升过程发震,流动重力也由快速下降发展为快速上升过程中发震,在曲线的变化形态上两者有很好的一致性。门源地倾斜打破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在一种破年变的基础上,年变形态趋于或已恢复正常的时候发震。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出现有利于对未来震中的判断。综合分析前兆异常特征认为:祁连6.0级地震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活动性的异常特别明显。

 另据资料6),19931026日祁连县6.0级地震发生前,青海省地震部门做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测,在《1993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中将祁连山地区划分为I类危险区,震级为5级以上或67级的可能性很大(包括祁连带的北缘),发震时间为1993年,信度0.63,并明确指出的发震断裂带有祁连山北麓深断裂。然而,祁连山地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差,加之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测仪器,故未能做出很好的短临预测。

 

总结与讨论

 

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发生在祁连地震构造带的西段,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带内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我国大陆内部的一条强震构造带,孕育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强震。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带有记录的强震活动就达15次,展现了多种类型的地震序列活动,而在西段和东段主要以孤立型地震活动为主4

 根据多种文献[24]的研究:从地球物理场的角度看,祁连地震带是个显著的变化梯度带,包括重力变化梯度带,温度场的变化梯度带等,因而反映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前兆现象可能会伴随此次祁连6.0级地震的孕育而有较多的展现,但由于前兆测项有限,无法验证。但从重力和断层形变的资料分析,19931026日祁连6.0级地震震源区的垂直形变表现为压性运动性质,如果仅从这两个测项显示的资料分析孕震过程,认为断层在受区域应力场的挤压作用下,可能致使高密度物质发生迁移而产生重力值的下降。

 祁连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时空扫描结果发现存在部分异常,地震活动时间进程曲线的异常形态和1986年门源6.4级地震以及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前的异常形态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它们同属于大祁连山构造带,且震级相当,孕震过程和孕震模式有类同之处。

 祁连6.0级地震余震的分布图像值得讨论,按常规分析,余震的分布多与发震断裂带的走向即北西西方向一致,但从记录到情况来看,其余震为北东方向分布。这可能与地震的监控能力和定位误差有关;也可能与震中附近的北东向隆起构造的存在相关。

 在祁连地震带中西段托勒-冷龙蛉断裂带上,在前后两年时间里发生25级以上地震,显示了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但是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在托勒山-冷龙岭断裂带的东西两端都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并且该区位于多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梯度带上,因此,该断裂带存在发生较强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1] 唐键等, 19931026日青海省祁连6.0级地震考察,高原地震,63),

    70731994

[2] 祝意青,1993年祁连6.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与断层形变变化分析,高原地震,

    91),1997

[3] 毕秋菊、蒋小泉、范世宏、齐玉芳等。199310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

    异常特征,西北地震学报, 163),1994

[4] 曾秋生,青海地震综合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

[5]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

    中国活断层研究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

 

 

     

 

1)青海省地震局预报研究室测震分析组,青海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26月。

2)涂德龙等,19931026日祁连县6.0级地震考察报告。

3)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中国强地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

   1999年),19999月。

4)陈玉华、朱丽霞,青海及邻近区域地震序列类型和特征研究报告,20005月,青海省

   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