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27日云南省普洱6.3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付 虹 刘丽芳 王世芹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93127日云南省普洱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同心乡至凤阳乡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为近南北向的椭圆形;地震发生在北北西向的普洱断裂带上。地震有154人受伤(其中重伤24人),无人死亡,受灾房屋约324.5m2,因房屋损坏而露宿户外的人数达12750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7338万元人民币。

    6.3级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5.3级,余震衰减正常。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为329.1°,主压应力轴方位为15.6°,推测普洱6.3级地震是在北北东的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右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Ⅰ为主破裂面,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普洱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300km内共有地震台30个,其中开展测震观测台23个,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23个。6.3级地震前共有异常21项次,震前7个月滇西南的4.05.9级地震频度迅速增长,思茅―勐腊带的小震频度比出现异常;震前共出现地倾斜、短水准、地磁、地电阻率、水位、水化等8个项目的定点前兆观测异常,中期异常以地形变为主,短临异常水化居多;震中周围100km内的异常台站和台项比分别为100%80%101200 km25%17%201300km62%32%。文中对异常分布的不均匀性、前兆异常的判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普洱6.3级地震前云南省地震局作了准确的中期预测和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测。

 

 

前 言

 

据云南测震台网测定,1993127033205.1秒在云南省普洱县同心、凤阳一带发生6.3级地震。微观震中在22°56N101°05E,宏观震中在普洱县同心至凤阳乡之间,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仅差6km。这次地震波及普洱、思茅两县的2个镇、5个乡,共490个自然村,受灾户数达22346户,受灾人口为96348人,受损房屋总面积约324.5m2。这次地震无人死亡,受伤154人,其中重伤24人。全部损失折合7338万元人民币1

 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派出26人工作组奔赴地震现场与思茅地区和普洱县地震局共同成立地震现场工作组,对这次地震的灾害和地震地质进行了细致考察、评估,对震后的余震序列和震情动态进行了认真的跟踪和监测。最后提交了《1993年普洱6.3级地震的预报、类型判定及现场考察报告》1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普洱地震前,震中周围300km内共有测震台23个(遥测台和区域台),其中100km内有1个,101200km内有8个,201300km内有14个(图1)。云南省测震区域台网对这次地震发震地区的ML2.0级以上地震完全能控制。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普洱6.3级地震震中附近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around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epicentral area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MS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1

1993  01  27

03  32  05.1

22°56

101°05

6.3

14

普洱

2

2

1993  01  27

03  32  05

23.00°

101.15°

6.2

32

 

BJI

3

1993  01  27

03  32  06

23.00°

101.10°

5.7

32

 

ISC

 

 

地震地质背景


普洱6.3级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主要分界断裂如图2所示。

 红河断裂以东为扬子准地台,以西为滇西褶皱带。滇西褶皱带可分为4个构造单元,红河断裂与阿墨江断裂之间为墨江-金平褶皱带;九甲断裂与阿墨江断裂之间为墨江-禄春拗断区;阿墨江断裂与澜沧江断裂之间为兰坪-思茅拗陷南区,即思茅中生带拗陷区;澜沧江断裂与南汀河断裂之间为临沧隆起区,南汀河以西为保山拗断区。

滇西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图

     断裂名称:①红河断裂;②阿墨江断裂;③磨黑断裂;④普洱断裂;

              ⑤澜沧断裂;⑥木戛断裂;⑦南汀河断裂

Fig.2  Map of tectonic unit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从壳幔构造的角度出发,认为康滇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南舌形伸出部分。地壳厚度由北西向南东分为两个台阶,北西一个台阶以5550km等厚线为代表,深入滇西中甸―丽江地区;东南面另一个台阶大体以40km的等厚线为代表,经川西以近南北转北北西沿滇黔边界伸至滇东,经个旧、景谷、潞西伸入缅甸,形成一个狭长的舌形突出。思茅―普洱地区正是位于这个地壳厚度梯度带内。该带在思茅―普洱地区走向为北东向,形成了这里北东向断裂发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普洱地区位于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中南段,三条断裂带构成震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图3)。震区三条断裂中以普洱断裂和磨黑断裂带规模较大,它们直接控制着思茅―普洱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普洱断裂带由23条次级冲断层组成的地垒式冲断层带。东面的茶庵庙断层、倾向西,倾角25°~40°,西面的思普铁厂-罗泽断层倾向东,倾角60°~70°,该断层控制了前述的基底隆起带。这次6.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上[1]1

 由于北东向断层的横断错移、磨黑断裂与普洱断裂带均被切成数段,构成以普洱为中心的类棋盘式构造段。据野外调查表明,震区新构造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层状地貌现象,即存在六级不同高度的剥夷面。

 震区附近1920年以前的历史地震资料完全缺失,在这次6.3级地震30km范围内,1920年以来曾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其中有4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区内最大地震是1979315日的普洱6.8级地震(表2)。

普洱6.3级地震震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分布图

     断裂名称:①曼蚌断裂;②德化断裂;③黄草坝断裂;④龙树断裂;

              ⑤参补地断裂;⑥普洱东支断裂;⑦普洱西支断裂;

           ⑧磨黑-勐先断裂;⑨上寺断裂;⑩震东-勐先断层群;

           11整碗-菜子地断层群;12中寨-大份子田断层群

Fig.3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6.3 Puer earthquake area

 

2  普洱6.3级地震震区附近历史地震目录(MS6.0)

Table 2  Catologu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areaMS6.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MS

震源深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1

1923  07  01

15  54  55

22.0°

100.5°

6.5

 

   普洱

[2]

2

1970  02  07

18  14  16

23.0°

100.8°

     6.2

16

普洱

 

3

1971  04  28

23  32  01

22.9°

     101.0°

6.7

15

思茅普洱间

 

4

1973  08  16

11  58  11

23.0°

101.1°

6.3

7

普洱

 

5

1979  03  15

20  52  26

23.1°

101.2°

      6.8

10

普洱磨黑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震区考察,普洱6.3级地震的宏观震中( 23°00N 101°03E)位于普洱县同心乡勐海田村一带,震中烈度为Ⅷ度。震区面积为1226.8km2,呈南北向微微撒开的椭圆形(图4)。震区在行政区划上覆盖普洱、思茅两个县的2个镇,5个乡,490个自然村,共22346户,受灾人口达96348人,房屋总面积达324.5m2

 Ⅷ度区:东起石膏井,西到小牛寨,南起同心,北抵土锅寨,长轴走向近南北向,呈北窄南宽的椭圆形,南北长7.6km,东西宽3.4km,短轴与长轴比为12.2,面积约20km2

普洱6.3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极震区内的主要震害特征为:少数(约10%)土木结构(包括部分砖木)的房屋出现木架歪斜、木梁折断、柱脚位移、拔榫、墙体大部倒塌、房顶脱落、地基下陷等现象;一些(20%30%)土木结构(包括部分砖木)墙体严重开裂或局部倒塌,普遍梭瓦,个别土木结构房屋毁坏。非正规设计的房屋,如灶房普遍倒塌,烟囱倒毁。公路边坡开裂,有些地段有崩塌及滚石现象。个别山体产生崩塌及滑坡。一些水库土坝纵向或横向开裂,引水沟渠多处塌落被堵塞。有些通讯、供电、供水线路受损。

 Ⅶ度区:东界为芥菜塘,西界为瓦窑,南止岩子脚,北到金鸡,南北长16.5km,东西宽8km,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2.1。另外在普洱县城以北的朝阳、民政、水泥厂一带有呈北东向的倒三角形Ⅶ度区。两者合计面积约101.6km2

 Ⅶ度区震害特点:本次地震有两个Ⅶ度区,在这两个Ⅶ度区内,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少部分出现木架震歪、墙体倒塌、砖柱开裂、房顶掉瓦严重,非正规设计的建筑,如灶房,牲口厩等部分出现倒塌或烟囱部分倾倒;砖混或框架建筑,部分承重构件如:梁、柱有微裂,填充墙之结合部开裂,掉瓦。乡村公路部分边坡开裂,有少量塌方。一些农用或人畜饮用水的水沟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堵塞,山体极个别出现崩塌与小型滑坡等。

 Ⅵ度区:东从安宁,西到德化,北止热水塘,南抵箐门口,呈北北西向的椭圆形,长轴45km,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1.2,面积为1107.2km2

    Ⅵ度区震害特点:土木结构房屋,只有极少数倒塌,且倒墙者一般均为老朽建筑。少部分房屋倒墙角或后墙上部,一些房屋出现墙体开裂,房顶掉瓦较普遍,但数量不多,多为角落及落瓦。地表破坏不明显。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多数完好,少量出现墙体裂缝和掉灰皮等,极个别的承重构件有轻微损坏或中等损坏。

 

 

地震序列  

 

思茅测震台距普洱6.3级地震震中仅23km,对ML1.3级以上的地震都完全能控制。据云南区域台网目录,整个序列4月上旬全部结束,共有ML3.5级余震13次(表3),1.01.9782次,2.02.9237次,3.03.933次,4.04.91次,5.05.92次,最大余震ML5.3级,发生于主震后近11小时。 

3   普洱6.3级地震序列目录ML3.5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ML3.5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ML

MS

1

1993  01  27

04  32  05

22°56

101°05

 

6.3

14

普洱

2

2

1993  01  27

04  46  32

22°55

101°05

5.1

 

 

 

 

3

1993  01  27

04  48  21

23°03

101°03

4.4

 

 

 

 

4

1993  01  27

05  35  16

22°55

101°07

3.6

 

 

 

 

5

1993  01  27

08  12  52

22°57

100°59

3.5

 

 

 

 

6

1993  01  27

08  22  59

22°55

101°04

3.5

 

5

 

 

7

1993  01  27

13  00  10

22°53

101°05

5.3

 

 

 

 

8

1993  01  27

23  04  13

22°57

101°01

3.5

 

8

 

 

9

1993  01  31

23  27  05

22°59

101°08

3.6

 

 

 

 

10

1993  02  01

22  04  40

23°03

101°03

3.5

 

 

 

 

11

1993  02  02

15  10  10

22°56

101°05

3.5

 

10

 

 

12

1993  02  12

09  32  24

23°02

101°06

3.5

 

 

 

 

13

1993  02  15

16  15  10

23°03

101°02

3.8

 

 

 

 

14

1993  04  02

06  56  47

22°58

101°06

3.6

 

 

 

 

 普洱6.3级地震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5%,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超过1.2级,该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截止到410日,序列的b值为0.77(图5),衰减系数p=1.13(图6),h值为1.3(图7),图8910分别为普洱地震序列的M-tN-t和余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图,从图可见,主震当天余震较多,此后余震频度和能量逐渐降低,整个序列衰减正常。

 图11和图12分别为区域台网和现场流动台网定的余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台网定的震中分布图余震分布较为凌乱,从集中分布看似为北东向,考虑所有余震,似为北西向,而从现场3个流动台定的震中分布看,北西向较为显著。我们认为虽然现场流动台因时间短,记录到的余震相对少,但定位精度要比区域台网高。

普洱6.3级地震序列b 值曲线

Fig.5  b-value curve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普洱6.3级地震序列p值曲线

Fig.6  p-value curve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P波初动符号图解断层面法求得普洱6.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表4和图13 

4  普洱6.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B

X

Y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29.1

NE

88

59

SE

65

196

16

100

19

325

65

149

25

57

2

王绍晋

注:矛盾符号比0.14

普洱6.3级地震序列h 值曲线

Fig.7  h-value curve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普洱6.3级地震M-t

Fig.8  M-t diagram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普洱6.3级地震日频度曲线

Fig.9  Curve of daily frequency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10  普洱6.3级地震余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10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11  区域台网余震震中分布图(ML3.0   

Fig.11  Distribution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from

        regional networkML3.0 

 

 

 

12  流动台网余震震中分布图(ML2.0

Fig.12 Distribution of the MS6.3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from

        mobile networkML2.0

 

 

 

13  普洱6.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由上述结果得知,节面Ⅰ走向为329.1°,倾角88°近于直立,倾向NE与普洱断裂基本一致,区域台网测定的余震震中分布图看,4级以上余震的分布是北北西向的,流动台网测定的余震分布也是北北西向与节面Ⅰ和普洱断裂的走向也是基本一致的。普洱6.3级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北北东(15.6°),主压应力轴仰角较小,显示出以水平作用为主的特点。据此推测普洱6.3级地震发生在北北西向的普洱断裂上,是在北北东的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右旋错动的结果。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和图14是震中周围300km范围测震台站和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震中附近特别是100km范围内地震台站相对较少。

 从图可见,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30个地震台站,其中开展测震观测的台站23个,有其他前兆观测的台站23个,测震、水氡、水位、水温、水质、地电、地倾斜、地磁、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应力等20个观测项目共80个台项。这些前兆观测项目大多数均有5年以上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在震中距0100km101200km201300km范围内分别有测震台1个、8个和14个,定点前兆观测台站2个、8个和13个,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3个、7个和18个。这次地震前共出现10个异常项目21条前兆异常,其中地震活动性出现了3项异常,它们是4.05.9级地震频度、3.54.9级地震频度与3.03.4级地震频度之比等;定点前兆观测出现了18项异常(图15),它们是水氡、水位、水汞、氟离子、地电、地磁、地倾斜和短水准等。各类异常的具体情况详见表5和图1637

 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14  普洱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的分布图

Fig.14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15  普洱6.3级地震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15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on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before the MS 6.3 Puer earthquake

 

    文中给出的异常基本上都是震前看到的客观事实,需要说明的是临沧水氡和氟离子1992年才开始有观测资料,这次普洱地震前当时看到的异常,是观测以来最为突出的。弥渡的水汞给出了两张不同比例尺的曲线图,从图可见,如果把资料延长到震后1年,与19934月以后的变化相比,1992年底到1993年初的异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当时在震前看到的异常已经是观测以来的最大变化,在震前确实把它作为异常看待,故在此特别给出了震前看到的真实图像。普洱的水位在震前15分钟突升0.517m,上升后记录笔被卡住停记,直到199312708时,观测员去换记录纸时发现后,才又开始记录。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地震学参数中、短期异常显著

 滇西南地区通常指红河断裂以西,南汀河断裂以东,北纬21°以北的地区。该区是全国6级以上地震的高发区,多年来有一些较好的指标对该区的M5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效能。普洱6.3级地震前19925月滇西南ML4.05.9级地震频度达6级地震中期异常指标(图16)。1992年度思茅-勐腊带中小地震比例失调,达6级地震阈值(图18),这两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用于滇西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出现异常后1年内滇西南地区发生M6地震的概率均大于70%。到短临阶段滇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平静,只有4级地震出现异常,199212月思茅-勐腊带发生14.3级地震,该地震即使思茅勐腊带的4级地震达到短期预测指标(图17),同时因地震发生在滇西南老挝4级地震窗口内,使滇西南地区预报3个月内M5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综合指标也达阈值(图38)。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大陆中强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我们曾根据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震例,总结了滇西南3个月内发生M5地震的指标,从1990年开始,就已将这些指标用于日常预测中,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是我们最为重视的预测判据,199212月滇西南地区的上述两项地震活动性异常,是我们在震前就已看到,并提出来的,这些为这次普洱6.3级地震的短期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判据。

16  滇西南地区4.05.9级地震月频度曲线

Fig.16  Curve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ML4.05.9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17  思茅-勐腊带4级地震月频度曲线

Fig.17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ML 4.0 earthquakes

        within Simao-Mengla zone

 

 

18  思茅-勐腊带小震频度比时间进程图

Fig.18  Variation of frequency ratio of small earthquakes

        within Simao-Mengla zone

 

 

19  普洱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1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Puer station

 

 

20  思茅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0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Simao station

 

 

21  临沧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1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Lincang station

 

 

22  昌宁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Changning station

 

 

23  弥渡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3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Midu station

 

 

24  弥勒水氡旬均值曲线

Fig.24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Mile station

 

 

25  普洱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25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Puer station

 

 

26  个旧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26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Gejiu station

 

 2.前兆观测异常以形变和流体为主,异常分布数量与震中距远近无关

 普洱6.3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以形变和流体居多,中期有水氡、水位、磁偏角、短水准和地倾斜,5个项目9个台项出现异常,主要异常特征为测值破坏正常年动态。出现异常时间最早的是震源区附近的普洱水氡,19914月换K值后有一个台阶下来,其后测值就一直趋势上升(图19),其余中期异常时间均小于1年。短期有水氡、水汞、水位、电阻率,4个项目6个台项出现异常,异常特征为多点突降。临震有水氡、水位、氟离子,3个项目6个台项出现异常,异常特征为突变。异常分布从远到近均有,中期异常以形变居多,短临异常以水化为主。表5为普洱6.3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百分比统计表,表中显示100km内的异常台站和台项最多,其次是201300km,而101200km内的异常比例最小,这在以前的震例中较为少见。

27  玉溪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27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Yuxi station

 

 

28  思茅水汞日均值曲线

Fig.28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Hg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Simao station

 

 

29  弥渡水汞日均值曲线

      (a199110月至19933月;(b19919月至19969

Fig.2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Hg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Midu station

 

 

 

30  临沧氟离子日均值曲线

Fig.30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F-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Lincang station

 

 

31  楚雄水管倾斜东西向月均值曲线

Fig.31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tilt using watertube

        tiltmeter EW in Chuxiong station

 

 

32  弥渡水管倾斜东西向月均值曲线

Fig.32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tilt using watertube

        tiltmeter (EW) in Midu station

 

 

33  昆明石英摆倾斜月均值曲线

Fig.33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quartzose tilt

        in Kunming station

 

 

 

34  楚雄地磁偏角月均值曲线

Fig.34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magnetic declination

        in Chuxiong station

 

 

35  楚雄地电阻率日均值曲线

Fig.35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Chuxiong station

 

 

36  峨山水准4-3边测值曲线

Fig.36  Curve of 4-3 side short leveling in Eshan station

 

 

37  通海水准3-4边测值曲线

Fig.37  Curve of 3-4 side short leveling in Tonghai station

 

6  普洱6.3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百分比统计表

Table 6 Anomalous ratio of fixed observation station and items before the MS6.3 Puer earthquake

Δ100km

101Δ200km

201Δ300km

异常台站/%

异常台项/%

异常台站/%

异常台项/%

异常台站/%

异常台项/%

100

80

25

16

35

32

 

38  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项目月频次图

Fig.38  Monthly frequency variation of seismicity anomalies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滇西南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和台项是19921月才开始观测的,从1992年开始,统计滇西南地区每月的前兆异常数量,发现当滇西南前兆异常数量增加后,通常在区内都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普洱地震前滇西南的这一前兆异常综合指标也达到了阈值(图39)。

39  滇西南地区前兆异常时间进程图

Fig.39  Monthly frequency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这次地震前最为显著和给人印像最深的异常是临沧的水氡和氟离子的变化,震前变化时间同步、幅度显著,和云南大多数6级地震前的异常极为类似。遗憾的是看到异常后因春节临近,准备观察其进一步的变化,春节后采取措施,没有进一步及时向政府提交预报意见,又错过了一次能取得减灾实效的临震预报机会。

 3.异常识别研究

 云南是个多地震的地区,5级地震平均每年2.6次,6级地震平均21次,地震的连发给前兆异常的归属判别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八五”和“九五”期间我们对云南的震后异常和新异常问题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震后出现的异常有三类通常与未来地震有关,可以作为新的地震异常。它们是:①继承性异常,其特征是震前有异常,但地震发生在异常前期,震后继承原有异常继续平稳发展;②继承性新异常,特征是震前有异常,震后异常不但不衰减反而出现异常幅度急剧增大;③震后新异常,特征是震前无异常,震后新出现的异常,这类异常容易辨认3。弥渡的水氡,虽然在199212月永胜5.4级地震前就出现了异常,但震后还继续存在,属于继承性异常;弥渡的水汞在永胜5.4级地震后,异常幅度比震前还大,属于继承性新异常。因此认为这2项异常与新地震有关,可以作为普洱地震的异常。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对这次地震云南省地震局曾作过准确的中期预测4和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测5(临震预测震级偏小)。云南省地震局在1993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4中,明确指出:1993年度云南省内发生MS7.0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最大震级为6级;滇西南澜沧、思茅及其以南的中缅边境一带,有6级地震的危险,信度0.7。在199313日发出的第一期《震情月讯》5中对近期形势分析时明确指出:“永胜5.45.1级地震构成了一组典型双震。本世纪以来云南境内双震后3个半月内常常还会有新的M5地震出现,甚至发生M6.0级强震。因此,明春地震形势是严重的。另外,经与当地历史地震类比,19日昭通3.8级小震群和25日老挝4.3级地震也都有一定震兆意义。反映出近期(19931月份)内滇东北和滇西南便有发生4.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对策》规定的二类对策,派出了由26人组成的现场工作组,对这次地震进行地质考察、灾害评估和震情监视。

 在现场工作中,云南省地震局对这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地质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调查;明确提出普洱6.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地震,并根据余震序列的起伏规律,对4级强余震做了准确预测;由于普洱6.3级地震是云南省地震局第一次负责灾害评估的地震,全面调查完成后进行了初评估,现场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地震局派出了灾评专家组,对云南局的灾评结果进行了验收。

 这次地震现场工作受到了普洱县政府6和中国地震局7的表彰与肯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总结与讨论

 

(1) 小区域内4级地震活动增强是滇西南地区M6地震发生的中期信号,前兆异常数量增多、变化幅度增大是临近发震的前兆。

(2) 普洱6.3级地震前兆观测异常100km内最多,其次是201300km范围内,而101200km范围内的异常最少。分析原因首先是前兆观测台网不均匀的影响,其次可能是101200km范围内的台站所处构造位置不好,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造成的。

(3) 云南是个多地震的地区,常常出现多个地震同时孕育的现象。199212月永胜的5.45.1级、199321日大姚的5.3级与这次普洱的6.3级地震就是成组地震同时孕育的典型。由于多个地震的孕育,似乎永胜地震前云南省内的前兆观测异常比普洱地震前多,但笔者认为那不是本质,如果没有普洱6.3级和大姚5.3级地震的同时存在,永胜地震的异常应该会有所减少。如思茅的水汞异常出现时间为1992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从时间上好像是永胜地震前,但从距离上看,思茅水汞观测点距永胜地震400多公里,而距普洱地震仅23km,对于这项异常与普洱地震的关系应该比永胜地震更为密切。由于多个应力集中点的存在,当区域应力场增强时,前兆异常数量的增多是明显的8,但空间分布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变化,常常出现异常多的地方可能有地震,但不一定是马上要发生的地震,地点的错报和虚报也就时常发生。因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说是永胜地震的异常比普洱地震多。

(4) 由于多个应力集中点的同时存在,我们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主要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表现,多是场上的信息,前兆异常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构造活动的强烈,对判断发震时间有较大的贡献,但用于发震地点判断比较困难。

 

 

     

 

[1] 虢顺民等,云南思茅―普洱地震区中强震群发生的构造机制,地震研究,

    222),1999

[2] 云南省地震局等,西南地震简目,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

 

     

 

1)晏枫桐等,1993年普洱6.3级地震的预报、类型判定及现场考察报告(打印稿),

   云南省地震局普洱地震现场工作组,1993

2)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地震目录(区域台网),1998

3)陈立德,付虹等,云南地区震后异常与新异常的识别研究,“八五”重点攻关研究报告,

   1995

4)云南省地震预报中心,云南省1993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云南省地震局,1992.11

5)云南省地震局,震情月讯,1993年第1期,内部资料。

6)普洱县人民政府,感谢信,1993131日。

7)国家地震局,慰问信,199324日。

8)付虹等,云南地区中短期前兆异常识别、指标体系、预报方法和效能评价研究,地震通讯

   专辑,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