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产品定制服务清单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依托单位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中国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及应急技术支撑等国家级任务,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产出和发布地震监测信息的权威官方机构。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除提供科学数据服务外,还可利用中心基础设施资源、密集固定监测台网的数据资源以及技术积累,面向行业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提供地震数据产品实时推送以及与地震产品相关联的技术定制服务,
定制服务联系人:010-68586953,010-68586963,18911325676
震后10秒内自动产出重点地区(华北、南北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和拉萨)中强震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发震时刻、震源位置、震级、震中预估烈度等参数。依托密集的地震观测站网,仅使用P波前几秒的波形信息,即可快速测定地震基本参数,实时预测后续地震动大小和影响范围,可在破坏性地震到达目标区域(盲区除外)前,为设施和人员提供几秒甚至几十秒的应急处置时间,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灾害损失(图1)。

表1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预警信息产出情况
|
序号 |
用时 |
纬度 |
经度 |
震级 |
震中 预测烈度 |
台站数 |
|
第1报 |
4.9 |
35.75 |
102.80 |
5.9 |
7.9 |
10 |
|
第2报 |
13.5 |
35.74 |
102.81 |
6.3 |
8.3 |
120 |
|
第3报 |
14.0 |
35.74 |
102.81 |
6.8 |
8.8 |
135 |
|
第4报 |
37.1 |
35.74 |
102.82 |
6.0 |
7.9 |
415 |
图1 甘肃积石山地震预警信息示例
由于震区地震台网密度不同,一般于震后2-3分钟(国内地震)、震后10分钟内(国外地震)通过技术系统自动产出地震自动速报信息,包括地震发震时刻、震源位置、震级等地震基本参数,缩短地震信息产出用时,为后续人工参与的地震基本参数测定提供参考(图2)。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根据自动速报的位置和震级准备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例如精密制造等对远震引起的地表震动较为敏感的企业,可在地震波达到本地前,采取提前生产停机或减少进料等措施。
图2 甘肃积石山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示例
震后10分钟左右在地震自动速报基础上,通过人工复核产出的正式的地震基本参数,包括地震发震时刻、震源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参考地名等地震基本参数,为地震正式速报结果(图3)。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根据正式速报的位置和震级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
图3 甘肃积石山地震正式速报信息示例
地震正式速报信息后1分钟左右,自动产出震中周边不同空间范围内1949年10月1日以来历史地震目录和灾害地震信息,时空强范围均可定制。
针对国内M≥4.0,国外M≥7.0的地震,震后15分钟左右产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通过给出走向、倾向和滑动角来描述地震发生时断层滑动的方式和方向。通过本次地震和邻近区域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可以了解地震的物理过程,包括断层的类型、滑动方向、应力状态等,以及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为了更为直观,通常用使用彩色的震源球来展示震源机制(图5)。震源机制解是地震烈度、震源破裂过程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工作的必须基础数据支撑。

图5 震源机制解和历史震源机制解
收到正式速报参数后 5分钟左右自动产出震中周边台站仪器地震烈度和震区范围推测地震烈度分布,震后30分钟至2小时人工复核更新。仪器地震烈度分布是利用台站观测地震动记录快速计算各观测点的地震烈度、峰值地动速度(PGV)和峰值地动加速度(PGA),再利用插值算法给出震区周边一定范围内地震烈度强弱空间分布(纪推测地震烈度分布图),结合GIS技术在背景地图上快速发布。地震烈度分布图可帮助指挥人员迅速判断受灾区域和受灾程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同时可为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产出震级范围:中国大陆地区M≥4.0、台湾地区M≥5.5。

图6 地震烈度分布图示例
针对中国大陆地区M≥6.0、国外M≥7.5的大震,震后30分钟至1小时产出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与时空演化特征可反映和再现地震破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持续变化(图9)。大地震的发生通常不仅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而且具有较大的破裂尺度,通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我们可以迅速了解地震能量集中释放区域,在震后快速定位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为震后救援提供科学指导并为余震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图9 震源破裂过程示例
震后数小时至数天持续更新余震精定位结果。余震精定位结果是指对主震的余震序列重新精确定位(图12)。由于地震发生过程很快,且余震数量较多,难以做到实时准确分析。通过对大量的余震进行监测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破裂模式、断层几何形状以及地壳内部的应力状态,加深对地震发生机制的理解。此外,余震可能引发新的破坏或加剧现有损害,通过精确定位,救援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受灾区域的安全状况。
图10 余震精定位示例
震后30-60分钟产出的地震信息简报,汇总了地震关键参数,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余震监测、台站分布及历史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破裂过程等信息(图12)。这些信息使公众和相关机构能够快速了解地震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对于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应急响应计划、调配救援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图12 预警报告及信息总结
依托中国地震监测台网连续监测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速度计、加速度计)。地震事件波形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如破裂过程、震源机制),震后评估(如地震影响范围内的重点设施附近的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可对震后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图13 地震事件波形
基于三维地震波速度模型和台网正式编目目录,对全国范围内2010年-2023年的地震目录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1.0级以上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速度模型采用:中国地区岩石圈三维高分辨率速度模型USTClitho1.0(Xin, et al. 2019)。地震定位利用EDT(Zhou 1994; Font et al. 2004; Lomax 2014)方程为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网格搜索法求最优解。地震活动性目录广泛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研究等领域。
图14四川省地震活动性目录
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接口对接方式,面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实现产出信息后同步推送至用户方,同时可结合用户需求做产品整合及其相关可视化展示与信息定向推送。
上述产品均提供按年订阅。
(二)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