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按观测业务分类

中国测震观测站网简介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中国地震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和能力提升等项目的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实时汇集交换的测震台站1178个,其中国家台站166个(包括4个境外台站),区域台站1012个。仪器方面,在网运行的超宽带地震仪16台、甚宽带地震仪230台、宽频带地震仪794台、短周期地震仪138台,数采1178台。全国测震台站分布图见图1。

全国测震台站分布图

图1 全国测震台站分布图

在此基础上,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建设,该项目于2024年7月正式验收。项目建设完成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共15899个,接入已有站点2397个,在全国构织了由18296个站点组成的密集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成了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等5大重点预警区,实现重点区域加密部署(平均台间距约13千米),一般区域有效覆盖(平均台间距约47千米),最大限度提升全国地震监测预警能力。项目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基准站在原测震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了加速度计,分为改建和新建;基本站以原强震动台站为基础,增加了实时传输功能,分为改建和新建;基本站使用烈度仪作为传感器,采用实时和触发相结合的方式传输数据,全部为新建。预警工程台站分布图见图2。

预警工程台站分布图

图2 预警工程台站分布图

二、仪器配置

基准站配置速度计、加速度计和低时延数据采集器,实时感知和采集地震动速度、加速度观测数据及环境监控数据,采用通信带宽≥2M的光纤专线进行数据传输;基本站配置加速度计和低时延数据采集器,感知和实时采集地震动加速度观测数据及环境监控数据,采用通信带宽≥2M的光纤专线进行数据传输;一般站配置烈度仪,实时感知和采集地震动加速度观测数据并进行预警与烈度速报相关参数的预处理,主要采用无线网络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三类站点共配置速度计、加速度计和烈度仪三类传感器,观测物理量包括速度和加速度,其中基准站和基本站配置的速度计和加速度计频带较宽、动态范围较大,一般站配置的烈度仪频带相对较窄、动态范围较小。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特点对比见表1。

表1 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特点对比
台站类型 观测量 频带范围 动态范围 观测对象 观测场地 优缺点
基准站 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360s~100Hz/120s~100Hz/60s~100Hz/2s~80Hz
加速度:DC~100Hz
≥140dB 近场中小震和远场大震 基岩场地或井下 地震计灵敏度高,加速度计量程大,获取数据质量最高;但建设成本高,台站数量少。
基准站 加速度 DC~100Hz ≥140dB 近场地震 宜选在自由场地表 仪器频带较宽,动态范围较大,获取数据质量高,但噪声相对较大。
一般站 加速度 0.01~40Hz(1~20Hz加速度平坦) >80dB 近场中地震 可在自由场地表或低矮处墙上 仪器频带较宽,动态范围小,噪声较大,数据质量相对较低;优点是建设成本低,台站数量多,覆盖范围广。

三、站网能力

预警能力:根据站网分布和实际处理能力,重点区内平均震后首报产出用时约7秒;一般区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用时约10秒,东北地区平均用时约19秒,西部地区平均用时约30秒,首报用时分布见图3。

预警能力图

图3 地震预警震后首报用时分布图

烈度速报能力:重点区内实测烈度速报精度达到乡镇级,经技术处理后可至街道级;一般区内实测烈度速报精度达到县级,经技术处理后可至乡镇级,烈度速报精度分布见图4。

地震烈度速报精度分布图

图4 地震烈度速报精度分布图

监测能力(完备震级下限):覆盖全国50%面积的监测能力为1.4级,覆盖95%面积的监测能力为2.4级,重点区平均提升约0.4级,南北地震带和天山地区平均提升0.5级以上,部分区域提升超过1.0级,监测能力提升见图5。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图

图5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图

监测能力(定位能力):全国地震定位精度得到较大提升,重点区水平定位精度约1-3 千米,深度定位精度约3-5千米,地震定位能力见图6。

地震定位能力图

图6 地震定位能力图

四、噪声水平

站点观测实时记录主要包含地震信号、地脉动、系统故障引起的失真信号、以及台站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在数据记录及产出过程中,系统、仪器、环境的变化均会引起站点观测数据质量的变化。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完成后,对站点噪声水平进行评估,三类站点噪声水平均满足相关技术要求。部分省份三类站点噪声PSD曲线见图7。

噪声PSD曲线 噪声PSD曲线 噪声PSD曲线 噪声PSD曲线

图7 部分省份三类站点噪声PSD曲线

(一)基准站

全国1928个基准站中,Ⅰ级环境地噪声水平的站点956个,占比49.59%;Ⅱ级环境地噪声水平的站点632个,占比32.78%;Ⅲ级环境地噪声水平的站点281个,占比14.57%;Ⅳ级环境地噪声水平的站点48个,占比2.49%;Ⅴ级环境地噪声水平的站点11个,占比0.57%。基准站1~20Hz频段各级地噪声水平占比分布见图8。

基准站噪声分布

图8 基准站1~20Hz频段各级地噪声站点分布

(二)基本站

全国3202个基本站的地面脉动在1~20Hz频带范围内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主要分布在6.10E-06—4.61E-08 m/s2范围内。

(三)一般站

全国10769个一般站的地面脉动在1~20Hz频带范围内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主要分布在2.58E-05—9.05E-07m/s2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