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数据汇交列表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项目类型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科技基础性专项
年份
  • 2020 (1)
  • 2021 (8)
  • 2022 (20)
  • 2023 (11)
  • 2024 (7)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南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南京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覆盖系统平台架构、核心关键技术到应用服务和协议规范整个产业链条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面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亿级用户的位置服务平台,拓展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占领本领域国际技术制高点。
(1)在协同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方面:搭建高可靠、高可扩展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有效确保各种定位模式精密数据传输的信息安全与信息完好性,并且针对各种不同应用需求有效实现性能分级。平台依托百度地图进行展现,面向全国所有位置服务用户,在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支持将海量匿名用户使用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将相关数据进行聚类整合,为其他课题提供协同精密定位服务,能够支持海量并发的高精度A-GNSS服务,实现整体的定位数据精准生成、高效索引海量存储,以及高并发访问。最终通过高度灵活的运维手段,保证突发流量到来时系统的稳定性,能承受每日1000亿次请求。
(2)在GNSS云处理技术方面:研究协同精密定位平台的先进并发处理与协同调度机制,建立分布式导航卫星高精度应用服务原型系统,实时处理不少于2000个全球和全国GNSS基准站数据,实现秒级更新的卫星轨道、钟差及相关参数的联合处理,亚纳秒至毫秒级精度的授时服务能力,以及毫米级至亚米级的定位服务,同时为协同精密定位系统建立并维持统一的时空参考框架。
(3)在协同定位技术方面:针对大众对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迫切需求,综合利用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移动通信、WLAN、蓝牙、磁强计、里程计和室内地图等室内外定位技术手段,构建不同体制、不同手段智能无缝切换的室内外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方案,突破移动终端合作定位、低成本及复杂环境获取的多源信息深度融合定位处理、面向用户的多维度智能语义化位置展示等关键技术,实现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室内外协同云定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众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可提供安全可靠及分级服务的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典型实验场,为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大众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在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方面:针对移动互联网、车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高精度大众位置服务需求,研发基于协同精密云定位服务的多源(GNSS、惯导、视觉、里程计等)协同精密定位智能终端。突破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抗干扰等协同精密定位终端关键技术,研发抗干扰手机射频天线等关键元器件,开发嵌入式协同精密定位通用IP核,搭建协同精密定位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环境与验证平台;实现对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验证与小批量终端应用。
(5)在协同精密定位大众应用方面:基于协同精密定位信号和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技术,研发面向城市交通、精准农业、干线交通等应用关键技术及位置服务系统,向大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精密定位应用服务,探索协同精密定位应用新模式,同时对项目提供的精密定位信号和终端技术进行验证。
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专业机构: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实施富蕴-土屋南800km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展多尺度综合成像方法,获得壳幔精细结构及其变形信息、圈层特性、板块边界叠置关系;发展多参数地球物理反演方法,获得物质成分特性和流变特性差异。开展多尺度地球动力学模拟实验,重建增生造山动力学过程。选择增生造山带不同构造背景的五大成矿系统,查明其深部结构、物质成分、矿床类型、成矿过程与机制,揭示增生成矿过程的构造一流体一成矿元素一能量耦合机制和聚矿机制,查明成矿“末端”结构及成矿效应,建立不同尺度的成矿模型。阐明成矿系统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关系,构建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优化重磁电震新技术与常规方法,开展矿集区深部探测;开展多元数据处理新技术研究,有效提高探测精度;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喀拉通克和卡拉塔格2 个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提取深部矿化信息,查明主要控矿地质体和矿化深部延伸,阐明矿体定位机制,建立深部找矿指标体系和勘查模型。解析北方西部增生造山详细过程,揭示壳幔物-能量交换对深部成矿的约束机制;开展天山-阿尔泰与境外邻区、北美等增生造山带对比研究;揭示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建立区域成矿模型;总结增生造山成矿规律,发展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框架。
项目形成的成果有:论文334篇、专著2部;专利14项;报告8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共 24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每页 20 条  当前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