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数据汇交列表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项目类型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科技基础性专项
年份
  • 2020 (1)
  • 2021 (8)
  • 2022 (20)
  • 2023 (11)
  • 2024 (7)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覆盖系统平台架构、核心关键技术到应用服务和协议规范整个产业链条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面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亿级用户的位置服务平台,拓展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占领本领域国际技术制高点。
(1)在协同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方面:搭建高可靠、高可扩展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有效确保各种定位模式精密数据传输的信息安全与信息完好性,并且针对各种不同应用需求有效实现性能分级。平台依托百度地图进行展现,面向全国所有位置服务用户,在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支持将海量匿名用户使用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将相关数据进行聚类整合,为其他课题提供协同精密定位服务,能够支持海量并发的高精度A-GNSS服务,实现整体的定位数据精准生成、高效索引海量存储,以及高并发访问。最终通过高度灵活的运维手段,保证突发流量到来时系统的稳定性,能承受每日1000亿次请求。
(2)在GNSS云处理技术方面:研究协同精密定位平台的先进并发处理与协同调度机制,建立分布式导航卫星高精度应用服务原型系统,实时处理不少于2000个全球和全国GNSS基准站数据,实现秒级更新的卫星轨道、钟差及相关参数的联合处理,亚纳秒至毫秒级精度的授时服务能力,以及毫米级至亚米级的定位服务,同时为协同精密定位系统建立并维持统一的时空参考框架。
(3)在协同定位技术方面:针对大众对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迫切需求,综合利用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移动通信、WLAN、蓝牙、磁强计、里程计和室内地图等室内外定位技术手段,构建不同体制、不同手段智能无缝切换的室内外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方案,突破移动终端合作定位、低成本及复杂环境获取的多源信息深度融合定位处理、面向用户的多维度智能语义化位置展示等关键技术,实现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室内外协同云定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众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可提供安全可靠及分级服务的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典型实验场,为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大众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在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方面:针对移动互联网、车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高精度大众位置服务需求,研发基于协同精密云定位服务的多源(GNSS、惯导、视觉、里程计等)协同精密定位智能终端。突破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抗干扰等协同精密定位终端关键技术,研发抗干扰手机射频天线等关键元器件,开发嵌入式协同精密定位通用IP核,搭建协同精密定位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环境与验证平台;实现对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验证与小批量终端应用。
(5)在协同精密定位大众应用方面:基于协同精密定位信号和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技术,研发面向城市交通、精准农业、干线交通等应用关键技术及位置服务系统,向大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精密定位应用服务,探索协同精密定位应用新模式,同时对项目提供的精密定位信号和终端技术进行验证。
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专业机构: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实施富蕴-土屋南800km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展多尺度综合成像方法,获得壳幔精细结构及其变形信息、圈层特性、板块边界叠置关系;发展多参数地球物理反演方法,获得物质成分特性和流变特性差异。开展多尺度地球动力学模拟实验,重建增生造山动力学过程。选择增生造山带不同构造背景的五大成矿系统,查明其深部结构、物质成分、矿床类型、成矿过程与机制,揭示增生成矿过程的构造一流体一成矿元素一能量耦合机制和聚矿机制,查明成矿“末端”结构及成矿效应,建立不同尺度的成矿模型。阐明成矿系统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关系,构建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优化重磁电震新技术与常规方法,开展矿集区深部探测;开展多元数据处理新技术研究,有效提高探测精度;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喀拉通克和卡拉塔格2 个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提取深部矿化信息,查明主要控矿地质体和矿化深部延伸,阐明矿体定位机制,建立深部找矿指标体系和勘查模型。解析北方西部增生造山详细过程,揭示壳幔物-能量交换对深部成矿的约束机制;开展天山-阿尔泰与境外邻区、北美等增生造山带对比研究;揭示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建立区域成矿模型;总结增生造山成矿规律,发展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框架。
项目形成的成果有:论文334篇、专著2部;专利14项;报告8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 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 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 效应,进而实现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寻找国家级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将解决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下的复合造山带岩石圈三维架构、物质组成及时空分布;复合造山成矿系统金属元素的来源、迁移、富集机理和矿体就位机制;不同构造体制下成矿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矿床的叠加改造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突破“复合造山带岩石圈深部结构的探测技术”与“矿集3000米以浅透明化的三维建模方法与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技术”两个重要关键技术。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地质-地球物理观测探测、测试分析、3D 模拟等高新技术,结合大比例尺构造-岩相-蚀变-矿化填图,查明北方造山带东段重要成矿带岩石圈深部结构、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演化过程;识别重要成矿带关键深部过程和驱动机制;阐明成矿物质的超常聚集与成矿过程、大型矿床的成矿机理与定位机制,实现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圈定成矿靶区。
研究完成500km 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探测与解释,揭示三大构造体制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物质组成和成矿背景。精细刻画复合造山过程中典型成矿系统的结构,集成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研究成果,编制系列基础地质成矿图件,建立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理论模型和找矿预测模型。完成多宝山和白音诺尔两个矿集区3000m 透明化,构建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圈定 2-3 处找矿靶区。
项目形成的成果有:论文294篇;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4个;报告42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共 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每页 20 条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