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数据汇交列表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我的信息
设为主页
全站检索
登录
注册
首页
数据服务
按科学数据分类
按观测业务分类
按产出单位分类
数据汇交
数据汇交系统
科技项目数据资源
期刊服务
ERA(地震研究进展)
大震专题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专题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7.1级地震专题
数据订阅
标准规范
数据共享规章制度
数据共享标准规范
地震相关法规
少儿科普
首页
导语
动态信息
地震与我们
少儿地震科学绘本
视频播放
关于我们
用户指南
资源手册
服务流程
资料下载
关于本站
项目类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基础性专项
年份
2020
(1)
2021
(8)
2022
(20)
2023
(11)
2024
(7)
搜索
汇交项目专题
地震构造主动源监测技术系统研究
本项目针对大地震孕育机制和危险性分析的研究需求,通过硬件集成、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发构建介质变化的主动源监测技术,形成地震构造主动源监测技术系统,制定主动源激发和观测技术规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危险区建立多主动源联合立体监测体系,获取介质变化特征和孕震背景构造;形成基于背景构造和介质变化的大地震孕育模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方法,为强震危险区的强震孕育机制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强震山区特大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
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典型历史强震事件,建立多时间尺度、多空间维度不同性质断裂带地质灾害数据库;在活动日趋强烈的断裂区域布设全天候监测剖面,获得深切峡谷坡体内不同深度地震动响应参数揭示强震作用下深切河谷高位斜坡不同深度地震动响应规律;以强震区特大型滑坡为地质原型,利用自主研大型高速摩擦试验机,研究控制斜坡稳定关键带的地震持时动态强度的演变规律,建立滑坡起动临界永久位移判据和地震滑坡瞬时起动速度模型;选取典型强震区特大型滑坡为原型,研究滑坡堆积体的碎屑化特征及垂向剖面上的反粒序结构特征;研发大型室内斜槽试验系统,模拟滑坡的碎屑化运动-堆积过程及反粒序运动-堆积过程;以汶川地震文家沟、红椿沟等特大泥石流灾害为案例,构建固-液两相泥石流运动演进物理方程,实现震后泥石流灾害运动演进全过程模拟;利用离心机振动台,揭示斜坡震裂岩体结构-边界条件-“关键带”力学性质-时效特征-起动破坏致灾演化过程。采用基于深度积分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进行滑坡运动全过程情景模拟,建立大型滑坡灾害运动演进模拟平台。构建山区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精细化数值预报平台和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评价模拟平台。建立强震区特大型滑坡隐患判识指标体系,研发判识平台,实现强震区潜在特大型滑坡的早期有效判识。建立震后泥石流侵蚀量、活动规模与频率关系模型及活动强度预测模型。选择强震区典型地质灾害链,实现灾害链演进过程中关键动态指标的监测,成形地质灾害链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项目牵头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重大港口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组根据基础性工作专项任务书的要求,完成了有关研究和技术报告,各类分析处理软件,各类发明专利,数据集等。具体包括: 1.重大港口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报告 2.液化场地桩-土-多跨结构体系地震反应三维有限元软件 3.近岸高桩码头结构三维并行有限元分析软件 4.基于性能的桩-土-码头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软件 5.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桩-土-码头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有限元软件 6.数据集(3个) (1)液化场地港口工程桩基础地震反应振动台试验数据集,包括桩基弯矩、土体加速度、土体孔压等3组试验数据; (2)液化场地港口工程体系地震反应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数据集,包括桩基弯矩、土体加速度、土体孔压等3组试验数据; (3)港口工程结构震害防控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数据集,包括桩基弯矩、土体加速度、土体孔压等3组试验数据;
项目牵头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地震预警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地球物理探测卫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地震预测应用研究
本项目开展了星载电磁场、电离层数据处理与定标校验技术、星载重力场数据处理技术、全球/区域地球物理场精细建模技术、地球物理场多参量综合分析与地震异常识别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相应算法和模块的研发,建立了全球地球物理场模型和主要地震震例特征库及样本库,构建了卫星地震监测预测应用平台,完成全球及中国强震震例积累,并在川滇地区开展地震监测预测应用示范和震情跟踪检验,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包括多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以及新平台。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多概率宽频带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项目建设中国大陆活动断层数据库,联合地震活动性、形变测量、地球物理反演、高精度遥感,结合不同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深度、几何特征与深浅构造的关系,研发多分辨率三维潜在震源构建技术。结合浅部钻探获取的地质和测井资料,建立基于不同地貌-沉积单元的场地效应三维模型;利用多元地球物理数据,反演大区域地壳与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与衰减结构,开展典型城市群超分辨成像研究。发展融合多元异构数据的高精度三维场地建模技术。在历史强震数据约束下,利用高精度三维场地模型和活动断层数据,结合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和构造模型,研究复杂断层系统地震发生概率,发展基于物理过程的高效数值预测方法。发展复杂几何形状下的断层震源破裂全过程数值模拟工具,结合动力学模拟,发展震源破裂全过程预测的新方法,研究破坏性长周期地震波动形成机理和控制性因素。结合物理模拟和大数据工具,在震相识别、波形反演、震前异常信号的识别、地震危险性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快速反应判断地震发生及震前异常信号,发展多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集成多概率宽频带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分析强震地震动、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的可靠性,在华北地区北京、雄安、唐山、西安、银川、太原、济南、郑州等城市群开展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示范。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设备研制
项目针对制约我国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和地震监测的核心技术问题,开展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构建设备研制、试验与入网规范、信息提取的一体化方法与技术体系,提升我国综合地震监测能力,满足国家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对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重大需求。项目采取“设备研发→对比测试→入网规范→信息提取→监测防范系统建立”总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为:1)研制适用于流动观测的低零漂、强环境适应性的超导重力仪;2)研制地磁多参量的一体化、自动化、高精度绝对观测仪器;3)突破基于高精度、低噪声、阵列化光纤传感器的多参量 精细地震观测方法及组网观测技术;4)开展新研发观测设备的入网对比测试,制定相关观测技术规范;5)进行地球物理信息提取,研发与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相匹配的信息提取方法技术。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综合利用空间观测技术的大地震孕育发生变形时空特征研究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问题包括: 1)优化多源空间观测组合技术,研究基准站非线性运动机制,建立毫米级全球和区域参考框架; 2)基于LiDAR 等高分遥感数据提取高精度 DEM 和断层近场形变,分析气体组分、水汽、气溶胶等异常变化与地震及构造活动的关系; 3)提出GNSS 和 InSAR 的三维形变时序估计融合新技术,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形变场; 4)提出断层凹凸体分布探测技术,建立中国大陆典型区域地表形变模型; 5)融合形变时序分析和地球物理约束的地震周期形变分离与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断层在地震周期内应变积累的孕震变形特征; 6)综合形变和动力学模型给出 7 级以上强震预测方法,进行示范应用。
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地震保险损失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
面向国家地震保险重大需求,研究地震巨灾保险模型技术标准,突破地震危险性分析、承灾体风险暴露、承灾体易损性及保险精算等关键技术,构建地震保险损失评估云平台,在东部城市群高风险区域开展集成示范,提出财产地震巨灾保险推行模式与政策方案。 (1)地震及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及算法研发 (2)地震保险承灾体易损性模型研究 (3)地震风险暴露度模型研究 (4)地震保险损失评估系统开发 (5)地震保险风险研究及集成示范应用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地震应急全时程灾情汇聚与决策服务技术研究
针对震前灾情难以预估,震后灾情获取缓慢且碎片化,灾情评估误差较大,决策支持不到位,灾情服务缺位等科学问题,突破以下关键技术: (1)地震危险区灾害预评估技术与服务 (2)基于地震专业传感器的灾情实时获取和融合 (3)基于群智感知的灾情实时获取和融合 (4)灾害损失高精度评估和分区域辅助决策支持 (5)面向对象的灾情信息产品生成与协同服务 (6)全时程地震灾情服务信息推送与准实时发布 项目重点研究全时程灾情与决策信息获取和分析手段,震后灾情信息实时汇聚与融合技术,震后基于致死性和易损性相结合的损失综合分析技术,不同区域辅助决策支持要点,面向多用户灾情信息服务产品可视化生成技术,建立灾情推送与信息准实时服务平台及终端,在川滇示范应用。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研发高性能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监测及组网观测技术,深度挖掘多元监测数据与工程结构地震损伤破坏和城市灾害的关联特征,发展多尺度非线性建模与动态模型修正方法,建立融合工程结构性态、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信息的区域与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技术和软件系统平台,开展区域、城市和工程应用示范,实现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动态化总体目标,为显著提升我国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项目围绕上述目标和指南研究内容,设置六个课题,集中攻克三个科学问题和四项关键技术。科学问题包括:(1)多元监测数据与工程结构地震损伤破坏关联特征的深度挖掘、多尺度非线性建模与动态修正方法,以及高维结构体系易损性动态分析模型;(2)融合多元监测数据的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的多尺度动态模拟和易损性动态更新方法;(3)融合工程及社会经济多元信息的区域与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估理论。关键技术包括:(1)结构地震监测新型传感器的宽频带、大动态、高鲁棒性实现技术;(2)应对大震电力、通信中断状况下监测系统低功耗分布式智能组网技术;(3)基于图像识别的结构损伤及区域与城市震害分布多尺度特征提取与评估技术;(4)基于云技术及并行计算的区域与城市大震风险快速评估和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研究内容完全覆盖指南要求。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城市及城市群地震重灾区现场人员搜救技术研究
项目构建了考虑地震构造背景、近断层效应和场地效应的城市群主余震地震动时空分布场;实现了物理与数据驱动的城市建筑群、交通基础设施快速自动化建模、地震破坏跨尺度模拟与巨灾场景三维动态可视化;实现了城市群地震重灾区联合搜救救援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决策和调度;实现了基于多源多成果 尺度信息融合的埋压人员大范围快速精准搜索定位;实现了基于废墟体及其简介 生通道受外界扰动和余震作用的安全性分析方法,突出搜救全程“搜、救、医”一体化的生命通道优选技术与搜救效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井下地震监测设备研发
项目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领域科技需求,针对千米深井综合观测关键技术,基于研究团队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现代电子与传感器技术,通过实验室研制和现场观测实验验证,研发适合于井下观测环境的集多测项于一体的深井地震综合观测技术系统。 项目以实用化为目标,研发集成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三分量加速度仪、两分量地倾斜仪、四分量应变仪、地磁总场及地磁三分量仪等测量单元的深井综合观测设备及井口配套装置;在西部强震多发区开展观测验证和应用示范,形成实用化深井综合观测系统、行业标准与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项目牵头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协同精密定位技术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覆盖系统平台架构、核心关键技术到应用服务和协议规范整个产业链条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面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亿级用户的位置服务平台,拓展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占领本领域国际技术制高点。
(1)在协同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方面:搭建高可靠、高可扩展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有效确保各种定位模式精密数据传输的信息安全与信息完好性,并且针对各种不同应用需求有效实现性能分级。平台依托百度地图进行展现,面向全国所有位置服务用户,在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支持将海量匿名用户使用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将相关数据进行聚类整合,为其他课题提供协同精密定位服务,能够支持海量并发的高精度A-GNSS服务,实现整体的定位数据精准生成、高效索引海量存储,以及高并发访问。最终通过高度灵活的运维手段,保证突发流量到来时系统的稳定性,能承受每日1000亿次请求。
(2)在GNSS云处理技术方面:研究协同精密定位平台的先进并发处理与协同调度机制,建立分布式导航卫星高精度应用服务原型系统,实时处理不少于2000个全球和全国GNSS基准站数据,实现秒级更新的卫星轨道、钟差及相关参数的联合处理,亚纳秒至毫秒级精度的授时服务能力,以及毫米级至亚米级的定位服务,同时为协同精密定位系统建立并维持统一的时空参考框架。
(3)在协同定位技术方面:针对大众对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迫切需求,综合利用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移动通信、WLAN、蓝牙、磁强计、里程计和室内地图等室内外定位技术手段,构建不同体制、不同手段智能无缝切换的室内外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方案,突破移动终端合作定位、低成本及复杂环境获取的多源信息深度融合定位处理、面向用户的多维度智能语义化位置展示等关键技术,实现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室内外协同云定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众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可提供安全可靠及分级服务的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典型实验场,为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大众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在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方面:针对移动互联网、车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高精度大众位置服务需求,研发基于协同精密云定位服务的多源(GNSS、惯导、视觉、里程计等)协同精密定位智能终端。突破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抗干扰等协同精密定位终端关键技术,研发抗干扰手机射频天线等关键元器件,开发嵌入式协同精密定位通用IP核,搭建协同精密定位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环境与验证平台;实现对协同精密定位的技术验证与小批量终端应用。
(5)在协同精密定位大众应用方面:基于协同精密定位信号和协同精密定位终端技术,研发面向城市交通、精准农业、干线交通等应用关键技术及位置服务系统,向大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精密定位应用服务,探索协同精密定位应用新模式,同时对项目提供的精密定位信号和终端技术进行验证。
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专业机构: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北方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实施富蕴-土屋南800km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展多尺度综合成像方法,获得壳幔精细结构及其变形信息、圈层特性、板块边界叠置关系;发展多参数地球物理反演方法,获得物质成分特性和流变特性差异。开展多尺度地球动力学模拟实验,重建增生造山动力学过程。选择增生造山带不同构造背景的五大成矿系统,查明其深部结构、物质成分、矿床类型、成矿过程与机制,揭示增生成矿过程的构造一流体一成矿元素一能量耦合机制和聚矿机制,查明成矿“末端”结构及成矿效应,建立不同尺度的成矿模型。阐明成矿系统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关系,构建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优化重磁电震新技术与常规方法,开展矿集区深部探测;开展多元数据处理新技术研究,有效提高探测精度;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喀拉通克和卡拉塔格2 个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提取深部矿化信息,查明主要控矿地质体和矿化深部延伸,阐明矿体定位机制,建立深部找矿指标体系和勘查模型。解析北方西部增生造山详细过程,揭示壳幔物-能量交换对深部成矿的约束机制;开展天山-阿尔泰与境外邻区、北美等增生造山带对比研究;揭示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建立区域成矿模型;总结增生造山成矿规律,发展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框架。
项目形成的成果有:论文334篇、专著2部;专利14项;报告8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经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增生过程,又遭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叠加与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俯冲增生斑岩铜-金-钼矿和陆壳再造银-铅-锌-钨-锡-钼矿床共存的复合成矿省,具有“三大构造体制,两向汇聚叠加” 和“三大成矿系统,多期复合成矿” 的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本项目立足于复合造山与叠加成矿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标志性复合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典型矿集区为研究重点,揭示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末端” 效应,进而实现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寻找国家级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将解决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下的复合造山带岩石圈三维架构、物质组成及时空分布;复合造山成矿系统金属元素的来源、迁移、富集机理和矿体就位机制;不同构造体制下成矿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矿床的叠加改造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突破“复合造山带岩石圈深部结构的探测技术”与“矿集3000米以浅透明化的三维建模方法与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技术”两个重要关键技术。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地质-地球物理观测探测、测试分析、3D 模拟等高新技术,结合大比例尺构造-岩相-蚀变-矿化填图,查明北方造山带东段重要成矿带岩石圈深部结构、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演化过程;识别重要成矿带关键深部过程和驱动机制;阐明成矿物质的超常聚集与成矿过程、大型矿床的成矿机理与定位机制,实现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圈定成矿靶区。
研究完成500km 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探测与解释,揭示三大构造体制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物质组成和成矿背景。精细刻画复合造山过程中典型成矿系统的结构,集成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研究成果,编制系列基础地质成矿图件,建立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理论模型和找矿预测模型。完成多宝山和白音诺尔两个矿集区3000m 透明化,构建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圈定 2-3 处找矿靶区。
项目形成的成果有:论文294篇;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4个;报告42份。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综合地球物理联合反演与解释一体化平台建设
研究 3000 米以浅多种、多类型数据联合反演解释技术,多元信息评价与预测技术,研发重磁、电磁、地震处理、解释可视化及一体化平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提高大规模数据处理、解释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开展岩浆热液型和中低温热液型典型矿集区应用示范,实现中深部金属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针对重大工程复杂系统耦合地震灾害,利用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烈度速报等全链条紧急地震信息,以点(核电站)、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燃气管网)重大工程为示范目标,研究地震作用下重大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关键风险因素评估方法,解决震时及震后紧急处置风险概率模型、处置策略及震后恢复运行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发紧急地震信息产出-发布-接收-处置-管理平台及相应软硬件系统,并在典型工程开展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应用。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原理与方法
本项目围绕复杂赋存与工程环境下滨海软弱土多尺度损伤机理与性能演化规律、复杂荷载下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关联灾变机制与灾害防控理论、与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容灾脆弱性及其对软土工程灾变敏感性评价理论,本项目主要开展了滨海软弱土工程特性演化与智能识别技术、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关键孕灾机制与防控理论与研究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韧性评价等研究工作。本项目设置九个研究任务,包括:任务一、复杂荷载环境下滨海软弱土损伤机制与测试、评价体系;任务二、滨海地下工程渐进失稳理论与邻近设施灾变推演和控制技术;任务三、滨海交通软土工程累积变形与灾变推演及控制技术;任务四、暴雨作用下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渗流突变失效机制及控制技术;任务五、滨海软土地基地震失效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耦联灾变控制技术;任务六、地震和台风荷载作用下滨海城市既有建筑结构与地基协同大规模计算与安全评价理论;任务七、面向复杂环境的重大基础设施监测感知技术与动态信息平台;任务八、滨海重大基础设施时空耦合灾变风险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任务九、城市基础设施软土工程灾害蔓延、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
项目牵头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围绕海域地震区划的重大科技需求,拟探讨海域地震活动时空演化机制,分析板块俯冲带分区分段特征及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揭示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大地震的地震动传播特征,模拟分析海床深厚淤泥、礁岛及海水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探究俯冲带地震震源模型的建立技术,以及定量地评估地震波在地壳和海床中传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等,解决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海域断层活动性探测与判别、俯冲带三维地震活动模型构建,以及海域深厚淤泥层和海床地形建模等技术;探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对典型海洋工程抗震性能的影响特征与规律,研究海域地震区划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及编制的技术指标与标准,解决海域地震区划系列软件的编制与集成等关键技术。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共
2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每页
20
条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国家科技平台相关链接: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
国家农作物种质信资源平台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更多
国外地震网站相关链接:
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
美国国家地震台网(USNSN...
美国地球透镜(EarthSc...
国际地震中心(ISC)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美国哈佛大学地震学信息网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
强地面运动观测系统组织委员会...
全球地震台网(GSN)
美国西海岸及阿拉斯加海啸警报...
欧洲地球物理学会(EGS)
德国GEOFON项目
法国GeoScope项目
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
美国国家高级地震监测系统(A...
美国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PT...
瑞士地震服务中心(SED)
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
国际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
IASPEI强地面运动委员会...
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
德国格拉芬堡地震台阵地震中心...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学研究所(E...
美国数字宽频带地震台网联合会...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
美国地震学会(SSA)
欧洲地震观测与研究实验室(O...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