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84年11月2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发生MS5.3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弱。震中区没有人畜伤亡,但在Ⅵ度区和Ⅶ度弱区,建筑物普遍被损坏,个别破坏严重。
吴忠、灵武是个多震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与西海固地区的地震相呼应的现象,本次地震也不例外,它发生于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之后的2年半之内。灵武地震前,该区的弱震活动和前兆观测均程度不同地出现异常。据此,宁夏地震局曾在震前作了中、短期预报1)。
震后,宁夏地震局对震区进行了宏观考察,并对本次地震的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反应情况进行了多次研究。
|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
灵武5.3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84
11 23
|
17
45 26.4
|
38°04′
|
106°13′
|
5.3
|
14
|
灵武
|
2)
|
2
|
|
17
45 24.9
|
38°06′
|
106°18′
|
5.3
|
18
|
灵武
|
3)
|
3
|
|
17
49 27.1
|
37°55′
|
106°15′
|
4.9
|
|
灵武
|
4)
|
|
地震地质背景 |
吴忠、灵武位于银川地堑的南端顶角区内。区内地势平坦,第四纪沉积广布。在震区外围,东有灵武东山西麓断裂,为一走向南北、倾向西的正断层,该断裂构成盆地东界。震区南侧,牛首山北麓断裂构成了银川地堑第三纪沉积边界,该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具逆冲―左旋性质,它错断了下更新世砾石层(垂直断距为40m);在牛首山北麓断裂以北5km,经卫星影像增强处理的结果表明,由第三纪构成的台地前缘有一北西向隐伏断裂存在;此外,在灵武东山北段,还有一组北北东向断层,它们切割了第三系,且在地貌上有清晰的显示。外围地质调查资料表明,本区有三组不同方向的活断层同时并存。
在震区内,人工地震测深资料亦证实,在第四纪沉积物之下也存在上述三组断裂。尤其在梧桐树一带,有两条北东向隐伏断裂,其位置与本次地震的Ⅶ度区位置吻合。对外围的北北东向断层的研究证明,它们呈顺时针方向扭动。关于灵武地区的地质构造可参见本书“1971年6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5.1级地震”的图1。
该区历史上中强地震比较活跃,弱震活动也较频繁。在历史上曾发生过8次5-6级的地震(图1)。
|

|
图1 吴忠、灵武地区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MS≥5.0)
Fig.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Wuzhong
and Lingwu
|
|
烈度分布
|
灵武5.3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灵武县新华桥乡以北,具体位置为北纬38°05',东经106°14',与用仪器测定的震中位置仅相差2.3km。有感范围北达内蒙临河,南至宁夏固原以南,西至内蒙阿拉善左旗,东达宁夏盐池附近,南北长580km,东西宽190km,面积约110000km2。
灵武地区的广大农村以砖基土坯房为主,属Ⅱ类建筑;牲口圈、厕所以土坯垒砌,属Ⅰ类建筑;县市所在地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为Ⅲ类建筑。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情况如图2。
|

|
图2 灵武5.3级地震等震线图[1]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
震中烈度为Ⅶ度弱,该区北起梧桐乡的杨洪桥,南至新华桥乡的河忠村,呈一走向为北20°东,长6.5km的狭长区域。Ⅶ度弱区内的杨洪桥小学,两排砖木结构教室的墙体、墙角出现多条裂缝,最宽者可达2cm,有的从墙基向上裂通;三角梁被拔出少许。另外,还出现最宽处为数毫米,走向为北20°―30°东,呈雁行状排列的地裂缝,其力学性质为顺时针扭动。
在河忠村,土坯房普遍开裂,最宽达2cm,并有Ⅰ类建筑倒塌现象。
Ⅵ度区北起梧桐树,南至西渠村,东起东塔村,西至叶盛乡,呈长轴长为22km,短轴长为15km的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45°西,面积约253km2。
Ⅴ度区范围较大,南界位于青铜峡镇、吴忠―惠安堡一线,北至贺兰县以北4km处,呈一南大北小的葫芦形,南北长约88km,东西最宽处为35km,面积约1700km2,长轴走向为北150°西。
|
|
地震序列
|
距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8个测震台站,多数从1965年前后开始观测。本地区自1966年以来基本可以监测到Ms≥2.0级地震。
灵武―吴忠地区弱震活动比较频繁。自1977年以来,每年可记到MS≥2.0级地震4-9次,但1983年未记到1次。1984年元月开始,弱震活动出现增强趋势,至11月23日5.3级地震发生前,本地区共记到28次地震,其中MS<1级的9次,Ms≥1级19次。震前地震的b值为0.46(图3)。表2给出了1984年元月至主震前的Ms≥2.0级地震目录。从表2可见,自1984年8月至主震发生前,区内MS≥2.0级地震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震级越来越大,清楚地展示出主震前小震活动的增强。主震前,该区内ML≥2.0级地震震中主要沿北北西向的苦水河断裂呈条带状分布,条带长宽之长度比为4∶1,(N外+1)/(N内+1)=1/4.3[2](图4)。
主震之前5.6s,震中区内发生一次MS=4.3级前震。主震发生后,余震比较频繁(图6)。余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到1985年3月基本转平(图7)。到1985年3月底止,宁夏区域台网共记到余震186次,其中MS<1级的119次,MS≥1级的67次,最大余震为MS=3.9级。余震大部分集中发生在震后27天内,此期间的余震次数(132)占余震总次数的71%。余震序列的b值为0.67(图8),p值为1.0。从到1985年3月底止的资料可以看出,ML≥2.0级的余震集中分布在主震周围5km范围内[2](图9),晚期强余震离主震震中稍远。
该地震序列目录(MS≥3.0)见表3。
|

|
图3 灵武5.3级地震前b值曲线
(1984.1.1--11.23, MS≥0.5)
Fig.3
b-value curve before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

|
图4 1984年灵武主震前小震震中分布图2)
Fig.4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inor of minor earthquakes
before the 1984 Lingwu mainshock
|
表
2 1984年5.3级地震前的地震目录(MS≥2.0)
Table
2 Catalogue of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MS≥2.0)
编号
|
发震日期
|
震中位置
|
震级(MS)
|
间隔时间(d)
|
年
月 日
|
北纬
|
东经
|
1
|
1984
1 1
|
38°05′
|
106°11′
|
2.3
|
|
2
|
1 23
|
38°00′
|
106°13′
|
2.3
|
20
|
3
|
3 18
|
37°54′
|
106°20′
|
2.0
|
54
|
4
|
6 28
|
37°42′
|
106°22′
|
2.9
|
102
|
5
|
8 19
|
37°51′
|
106°14′
|
2.0
|
52
|
6
|
9 26
|
38°04′
|
106°18′
|
3.3
|
38
|
7
|
10 26
|
38°00′
|
106°14′
|
3.9
|
30
|
8
|
11 19
|
37°55′
|
106°17′
|
2.9
|
24
|
9
|
11 21
|
38°04′
|
106°13′
|
2.4
|
2
|
10
|
11 23
|
38°03′
|
106°12′
|
4.3
|
2
|
|

|
图5 灵武5.3级地震序列M--t图(MS≥1.5)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灵武5.3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6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7 灵武5.3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1984.11.23--1985.3)
Fig.7
b-value curve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8 灵武5.3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2)(1984.11.23--1985.3)
Fig.8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
表3
灵武5.3级地震序列目录 (MS≥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MS≥3.0)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84
11 23
|
17
45 20.8
|
38°03′
|
106°12′
|
4.3
|
14
|
灵武
|
2)
|
2
|
11 23
|
17
45 26.4
|
38°04′
|
106°13′
|
5.3
|
14
|
3
|
11 23
|
20
50 20.0
|
38°04′
|
106°16′
|
3.0
|
|
4
|
12 1
|
15
20 47.4
|
38°05′
|
106°14′
|
3.1
|
|
5
|
1985
1 8
|
17
33 29.5
|
38°04′
|
106°14′
|
3.7
|
31
|
6
|
2 18
|
00
13 28.1
|
38°05′
|
106°11′
|
3.9
|
13
|
注:编号3的地震震级为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3)所定,宁夏台网定其为MS2.5级。
该地震序列的最大地震震级与次大地震震级相差1级,主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4.9%,前震占3.9%,余震占1.2%。该地震序列属主―余震型。
|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
由于主震前5.6s发生的前震为MS4.3级,致使主震的初动符号无法判定。4.3级前震与主震位置仅相差2.3km。本次地震序列特征为主―余震型。对于此种类型的地震,其前震和早期强余震的断层面解与主震的断层面解基本相同。利用38个地方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求4.3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2);利用13个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求2月18日的3.9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如表4和图9。它们的矛盾符号比分别为7.9%和15.4%。
表
4 灵武5.3
级地震的前震和最大余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achaism solution of foreshocks and maximum
aftershock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4.3级震前
|
9
|
SE
|
69
|
289
|
SW
|
64
|
51
|
1
|
150
|
25
|
326
|
51
|
198
|
16
|
99
|
18
|
李孟銮
张文孝
|
3.9级震前
|
10
|
SE
|
66
|
284
|
SW
|
80
|
58
|
11
|
152
|
26
|
310
|
62
|
197
|
11
|
100
|
25
|
|
|

|
图9 灵武5.3级地震的前震和最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Fig.9
Focal machaism solution of foreshocks and maximum aftershock
of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a) 4.3级前震震源机制解[2];
(b) 3.9级最大余震震源机制解
|
由表4可以看出,这两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十分接近,可以将它们看作就是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前已述及,在主震震源区有一条走向为北北东、呈顺时针扭动的隐伏断裂通过;在震中区出现旋性为顺时针扭动而走向为北20°-30°东的地裂缝;Ⅶ度弱区走向为北20°东;该地震的前震和最大余震的节面Ⅰ的走向皆为北北东,且呈顺时针扭动。据此推测,节面Ⅰ可能是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
,发震构造就是震中区附近的北北东走向的隐伏断裂。
|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灵武5.3级地震前,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各类台站(点)15个,其中测震台8个,其它Ⅰ、Ⅱ类前兆观测项目16台项(其中地下水6项,地电3项,水氡2项,定点重力、倾斜、地应力、地磁、短水准各一项)。台站分布情况见图10。
|

|
图10
灵武5.3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
此外,宁夏地震局自1978年以来,每半年在灵武―吴忠地区及其周围进行一次流动重力测量,至地震前已积累了12期复测资料。
该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显示比较明显,流动重力、短水准、视电阻率、重力也有一定的异常显示,其详细情况见图11-20和表5、6。
表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
|

|
图11 灵武5.3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before the M5.3 Lingwu
earthquake
|
|
图12 灵武--吴忠地震应变释放曲线3)
fig.12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Lingwu-Wuzhong earthquake
|

|
图13 灵武--吴忠地区N--t图
(MS≥2.0)
fig.13
N-t diagram in Lingwu-Wuzhong area
范围:北纬37°30′--38°20′,东经106°--107°
|

|
图14 灵武--吴忠地区M--t图
(MS≥2.0)
Fig.14
M-t diagram in Lingwu-Wuzhong area
范围:北纬37°30′--38°20′,东经106°--107°
|

|
图15 灵武--吴忠地区历年震中分布图6)
Fig.15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over the years in
Lingwu-Wuzhong area
|

|
图16 流动重力段差随时间变化6)
Fig.16
section difference of mobile gravity observation varying
with time
|

|
图17 宁夏北部重力测网与构造分布图7)
Fig.17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measurement nest in
the north
of Ningxia
|

|
图18 红果子短水准高差年变曲线(据许文俊)
Fig.18
Yearly variation curve for altitude difference of short rang
leveling in Hongguozi
|

|
图19 小口子重力日均值变化曲线7)
Fig.19
Variation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gravity in
Xiaokouzi
|

|
图20 银川台视电阻率日均值变化曲线2)
Fig.20
Variation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t Yinchuan station
|
表6
小口子重力日均值1984 年 与 1982、1985年月相关系数7)
Table
6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gravity at
Xiaokouzi in 1982,1984 and 1985
月
R
年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984-1982
|
0.59
|
0.96
|
0.99
|
0.99
|
0.99
|
0.06
|
0.85
|
0.40
|
0.79
|
1984-1985
|
0.97
|
0.99
|
0.99
|
0.82
|
0.96
|
0.25
|
|
|
|
1985-1982
|
0.43
|
0.97
|
0.99
|
0.82
|
0.97
|
0.99
|
|
|
|
|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从表5可见,灵武5.3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表现较为典型且形式多样,特别是灵武―吴忠地区,从1984年前4年无ML≥4级地震,13个月无ML≥3级地震,从1984年元月开始出现了地震活动增强现象,构成了平静―活跃―发震的时间进程异常图象,这种图象是有预报意义的。
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时间进程的阶段特征较为明显,具体情况见表7。
表7�前兆异常时间进程统计表
Table
7 Time order of anomalies
前兆手段
|
流动重力
|
短水准
|
地震异常平静
|
地震条带
|
地震频次增加
|
定点重力
|
视电阻率
|
宏观异常
|
震前异常时间
|
22个月
|
22个月
|
23个月
|
11个月
|
6个月
|
近3个月
|
30天1天(突降)
|
18天
|
该次地震除银川台视电阻率外,其它前兆均无明显的短期异常,且出现区域在100km范围之内。前兆手段出现的异常比率情况见表8。
表8
前兆异常比率统计表
Table
8 Statistics for anomalies ratio
统计范围(km)
|
0≤△<100
|
100≤△<200
|
异常类别
|
临震异常
|
短期异常
|
中期异常
|
异常总数
|
1
|
2
|
1
|
异常百分比
|
11.1
|
250
|
12.5
|
|
参
考 文
献
|
[1]
廖玉华、王增光,1984年11月23日宁夏灵武5.3级地震,中国地震年鉴,地震出版社,1984。
[2]
李孟銮,1984年宁夏灵武5.3级地震及其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地震No.5,1986。
|
参
考 资
料
|
1)
宁夏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灵武5.3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报,地震观测和预报,宁夏地震局编,1985年第1期。
2)
赵知军等,灵武5.3级地震测震学前兆的反应,地震观测和预报,宁夏地震局编,1985年第2期。
3)
杨明芝,灵武5.3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反应,地震观测和预报,宁夏地震局编,1985年第2期。
4)
陈素改等,宁夏5.3级地震的重力异常变化,地震观测和预报,宁夏地震局编,1986年第1期。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自治区地震目录(1984年)。
6)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1984)。
7)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目录(1984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