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6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5.0级地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杨又陵  王海涛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6年6月13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西南发生了5.0级地震,宏观震中在乌鲁木齐西山农场煤矿附近(43°44′N,87°18′E),震中烈度Ⅵ度,极震区为北东东向椭圆形态。该次地震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西山断裂。地震造成部分房屋裂缝,局部山石滚落,无人员伤亡。

 5.0级地震序列为震群型,无直接前震,主震后仅隔43秒又发生一次4.6级地震,40天后发生4.1级余震,余震序列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呈北西向,与等震线长轴方向偏差较大。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北东,P轴方向近东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近东西方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东东向断裂发生右旋逆冲运动的结果。推断节面Ⅰ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西山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点较多,200 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3个。5.0级地震前出现了较多的异常,共有23条。1981年起震中周围形成一个北东向半围空区;之后震中周围的重力测值开始出现下降异常;震前1.5~1年,地下水位、地下水中多种组份、及各种测震学判别指标陆续显示异常,震前2~6个月出现的异常包括:震中周围的一次小震群活动、废油井井喷以及地下流体的多项异常等;新10井CH4含量临震前4天突升,相对变化量达165%,表现出明显的临震异常。震中周围100 km内的异常台项百分比分别达到72%。本次地震发生在新疆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因此观测到较多的前兆异常。本文最后对异常机制和研究中发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前 言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6月13日06时1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西南发生了5.0级地震。43秒后,又发生一次4.6级地震,微观震中为43°47′N,87°24′E,宏观震中在微观震中的西偏南,西山农场煤矿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有感范围西至克拉玛依、奎屯,东至米泉、阜康,南北方向衰减很快。

 主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立即组织工作组赴震区,进行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等项考察。

 震中区的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房屋的墙体震裂,土平房的火墙、烟囱倒塌、煤矿的部分废矿井震塌,局部山体岩石崩落堵塞公路,但无人员伤亡。距震中区20余公里的乌鲁木齐市区震感较强,个别房屋出现细小裂缝。

 历史上该地区是北天山地震带中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在本次震中以西约150 km处曾发生1906年沙湾7.7级大震,1980年在震中以西的冰塘湖断裂曾发生5.8级中强震,1947年在西山断裂的东端曾发生 级地震,近年来该断裂亦有多次小震活动。

 在1986年度新疆地震趋势会商中,曾根据部分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异常和部分前兆异常预测:乌鲁木齐地区1986年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10],2),经重新整理,核对部分资料,确认这次地震前有15个前兆异常项目,共计23条。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本次地震震中周围200 km范围内共有7个测震台站,基本环绕在震中周围(图1),是新疆测震台网分布较密集,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地震的实际监测能力为Ms≥1.5。  

                                    

1  乌鲁木齐5.0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据新疆台网测定,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

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60613

061950

43°47′

87°24′

5.0

21

乌鲁木齐西南

2,3)

2

19860613

062033

43°42′

87°24′

4.6

 

乌鲁木齐西南

 

 

 

地震地质背景[1,2]

 

乌鲁木齐5.0级地震震中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天山褶皱带北缘,乌鲁木齐拗陷的南部边缘,北部是准噶尔褶皱带,是两个褶皱带的分区界线。在深部构造上处在正负重力异常转换带的北端,背景值为(0~10)×10-2m・s-2,地壳厚度46~48 km。区域内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有3条,其中北西西或北西走向的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和博罗霍洛断裂,乌鲁木齐以东为弧顶向北突出的博格达弧形断裂(图2),其向西南可能延伸的断裂为西山断裂。西山断裂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虽同属北天山山前断裂,但分属于山前一、二排褶皱断裂带(图4)。西山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可能的发震构造,位于西山背斜南翼,长36 km,走向北东东。据钻探资料,大泉沟一带断裂两侧上更新统至全新统砾石层垂直落差达30~60 m。断层面倾向北北西,倾角50°~75°,为逆冲断裂。据沿断裂展布的古地震断层、地裂缝及沙土液化,经C测试,有过2期古地震,分别发生于3000~2 500及493 a.B.P,估计原地重复的7级古地震复现期为2 000~2 500 a。全新世中期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6±0.01 mm/a。据1971~1989年跨断层精密水准测量,其垂直活动速率为0.07 mm/a。

2  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2  Map of main faults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震中区的形变场,按1955年及1988年两期Ⅰ等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属于北西西走向的北天山隆起的边缘。北天山最大隆起速率为17.8 mm/a。震中区垂直隆起速率<1 mm/a。其北是现今向北拗陷的准噶尔拗陷。震区处于现代垂直活动状况差异较大的地区。震中周围150 km范围内,1900年以来曾发生21次5级以上地震,是北天山地震带活动水平较高,地震较频繁的地区。其中7级以上地震1次(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6.0~6.9级2次,5.0~5.9级18次,历史地震分布及序列见图2,图3。  

3  震中周围150 km范围内历史地震M-t图

Fig.3  M-t_diagram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in 150 km from the epicenter

 


本节由柏美祥研究员提供资料,并参与编写。

 

 

烈度分布及震害2)

 

 据宏观考察结果,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Ⅵ度。宏观震中位于43°44′N,87°18′E,在微观震中以西,即西山煤矿附近。烈度分布及震害情况如下(图4):

                                    

4  乌鲁木齐5.0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Ⅵ度区:分布于西山农场煤矿与硫磺沟之间,包括昌吉县联合厂、小泉子、建工局陶瓷厂等地,呈北东东向椭圆,长轴16.8 km,短轴8 km,面积约106 km2。Ⅵ度区震感强烈,居民普遍被震醒,听到隆隆地声,新盖平房的承重墙和预制板之间被震裂,缝宽0.5 cm左右,部分土平房的火墙、烟囱倒塌,煤矿井下煤块被震落,三个采空区原有的塌陷面继续扩大。西山上部分侏罗纪砂岩崩落至公路,阻挡汽车通行,最大石块直径1.2 m。

 Ⅴ度区:分布于三屯河东,八一钢铁厂南,东风公社北,乌鲁木齐市西,包括西山农场、西山煤矿、头屯河水库等地,呈北东东向椭圆,长轴43.2 km,短轴21.4 km,面积约730 km2。Ⅴ度区居民普遍被震醒,听见地声,感觉到房屋摇晃,室内部分物品被震落。个别旧房屋火墙震倒,房檐震掉。头屯河水库水变浑,淤泥将东付主闸门堵死,由于处理及时未造成损失。

 环绕Ⅴ度区周围的乌鲁木齐市区、东风公社、八一钢铁厂、火车西站、三屯河等地震感较强,大部分住楼房的人被震醒,个别房屋出现细微裂缝。

    本次地震有感范围的明显特征是,向西延伸的距离大于向东延伸的距离,向西到达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而向东仅到米泉。南北方向烈度衰减速度更快,这可能与本区的构造特征有关。

 

 

 

地震序列  

 

本序列使用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6年地震目录3),其中MS≥0.5地震由多台资料交汇得到,MS<0.5地震采用乌鲁木齐基准台(Δ=30 km)的记录。截止到1986年7月30日,5.0级地震震中区周围共记录到余震130次,0.1级以上地震84次,分级统计如下:5.0~5.9级1次;4.0~4.9级2次;3.0~3.9级无;2.0~2.9级4次;1.0~1.9级27次;0.1~0.9级50次。MS≥2.0序列目录列于表2。

2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序列目录(MS≥2.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

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60613

061949.7

43°47′

87°24′

5.0

21

乌鲁木齐

 3)

2

19860613

062032.0

43°42′

87°24′

4.6

 

 

 

3

19860613

062357.2

43°40′

87°28′

2.2

 

 

 

4

19860613

093944.3

43°45′

87°31′

2.1

 

 

 

5

19860701

162510.5

43°40′

87°27′

2.5

22

 

 

6

19860724

130240.0

43°45′

87°27′

4.1

20

 

 

7

19860724

133005.6

43°46′

87°26′

2.2

21

 

 

      5.0级地震发生前半年,震中周围无明显小震活动增强迹象,主震前亦无明显前震。但值得注意的是从1986年3月13日至4月3日,震中周围连续发生7次2.0~3.1级小震活动(图5),分布大致为北西走向,本次地震发生在震群活动区的中心位置。

                                    

5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前兆性震群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agram of a precursory earthquake swarm fo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5.0级主震发生后仅43 s,在偏南处又发生了一次4.6级地震,当天发生余震60多次,之后逐渐衰减;7月23日震区的小震活动又见增强,7月24日发生了4.1级较强余震,在随后的3小时内小震较多,之后迅速衰减,到7月30日地震活动趋于平静(图6)。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较集中(图7),大致可用走向北西的椭圆来勾画,长轴约20 km,短轴约15 km。深度变化不大,在20~22 km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余震分布的走向与等震线的走向角度偏差较大,但与3~4月的震群分布却较一致。因此是否可以认为3月份的小震活动是本次地震的一次前兆性震群。    

6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序列M-t图

Fig.6  M-t diagram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squence

 

7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图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fo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s

 

 本次地震活动共释放能量2.587×1012J,5.0级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77.1%,主震与次大地震的级差ΔM=0.4(<0.7),序列余震频次高,判断本次地震活动属于震群型地震。由于较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41天,序列缺少2.6~3.9级余震,因此序列的b值偏低(b=0.40),b值曲线见图8,同时由于余震延续时间较长,强余震发生在序列的结尾处,因此频度衰减系数P值很小(P=0.42),图9为序列的频度衰减曲线。图10为本次地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  

8  乌鲁木齐5.0级地震余震序列b值曲线

Fig.8  b-value curve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fo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9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

Fig.9  Curve of frequency attenuation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sequence  

 

 

 

 

10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10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利用世界台网ISC、全国台网及新疆台网的P波初动资料,按双力偶点源模型求解,得到5.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上半球投影见图11,具体参数列于表3。在总共47个P波初动中,矛盾符号11个,矛盾为:23.4%。

 

 

11  乌鲁木齐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据高国英)

Fig.11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45

NW

65

151

NE

60

99

4

7

40

193

49

63

30

315

25

高国英

    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走向与等震线的长轴方向及西山断裂走向较接近,同时倾向和倾角与西山断裂的倾向和倾角很接近,由此确认节面Ⅰ是可能的主破裂面,5.0级地震是在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西山断裂右旋逆冲运动的结果。值得提出的是,余震分布及前兆性震群分布的长轴方向与节面Ⅱ的走向较一致。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和图12为震中附近地区的定点前兆台站和测震台站分布图。乌鲁木齐市附近前兆观测点较密,组成乌鲁木齐综合前兆观测台网(图13), 在图12上作为一个综合台标示。地震发生在测震台网的中部,乌鲁木齐前兆观测台网的西南部。  

                                 

12  震中附近地区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13  乌鲁木齐前兆台网分布图

Fig.13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  monitoring

        network in Urumqi

 

 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8个。其中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3个,共有测震、定点形变、地磁、重力、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等10个观测项目。在0~100 km,101~200 km范围内分别有地震台站7个和1个,其中测震台6个和1个;前兆台2个和1个,有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9个和2个。需要补充的是,由于相距较近,乌鲁木齐前兆台网算作一个台,由红山台、水磨沟台和水化综合台三部分组成,各台的位置、观测项目及观测点分布见图13。本次地震前出现15个异常项目,共24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8条,流动观测项目异常1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14条,综合分析方法异常1条。前兆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15~38。定点前兆观测到的异常分布见图14,在距震中70 km范围内。

14  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分布图

Fig.14  Distribution of anomaly items on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1)测震学前兆分析方法在5.0级地震前出现了7条异常,除第五节地震序列中提到的前兆性震群活动外,包括:

 ①1981年后在43°00′~43°45′N,86°30′~87°30′E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个MS≥3.0地震的半围空区(图15a),长轴约180 km,短轴约110 km,呈北东走向,5.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的边缘,震后空区消失(图15b)。  

15  5.0级地震前后小震空间分布

     (MS≥3.0;42.0°~44.5°N, 85.5°~89.0°E)

      a._1981.1~1986.5;b._1986.7~1990.12

Fig.15  Distrib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②水磨沟和庙尔沟地震窗在5.0级地震前半年出现异常[3],恢复正常后3个月发震(图16,图17)。具体预报指标为:当窗内小震月频度超过阈值b时,预报200 km范围内MS5地震,预报500 km范围内MS6地震。水磨沟窗异常超过b1时,异常结束3个月内发生5级地震,超过b2时异常结束6个月内发生6级地震。庙尔沟窗异常超过b时,异常结束3个月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  

16  水磨沟窗小震月频度与较大地震的对应关系(S-P≤9.0 s,

       ML≥1.0)

Fig.16  Corelation between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Shuimogou window 

        stronger earthquakes  

 

 

17  庙尔沟窗小震月频度与较大地震的对应关系(S-P≤10 s,

       ML≥1.0)

Fig.17  Corelation between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and in Miaoergou 

         window stronger earthquakes  

 

 ③对42.4°~44.4°N,87°~89°E区域1970年后小震(MS≥1.5)空间集中度C1值的分析表明[4],5.0级地震前C1值超过阈值(阈值=6),达到9.5(图18),震后恢复正常。

式中,A为研究区面积;d为研究区段内地震之间的平均距离;n 为研究区段的地震个数。  

18  乌鲁木齐地区C1值时序曲线(等地震法)

Fig.18  Time series curve of C1 value in Urumqi area

 

④选取水磨沟台 ≤15 s(Δ=135 km),ML≥1.5地震为研究对象,发现该区的地震活动性综合指数A值,在区内的中强地震前存在2~6个月的高值异常[5],本次地震前最高值达50.7(阈值48.0)(图19)。

式中,N为研究时段内发生的地震次数;Mi为每次地震的震级(MS或ML均可)。    

19  乌鲁木齐地区A值变化曲线

Fig.19  Variation of A_value in Urumqi area

 

⑤对乌鲁木齐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的带状集中度CB[6]的研究认为,5级以上地震前,CB值从相对低值向高值变化,在下降过程中发震。本区的 =1.8±0.29,异常警戒线为2.2(图20)。  

20  乌鲁木齐5.0级地震前后CB值曲线

Fig.20  CB value curv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⑥文献[7]对乌鲁木齐地区(42.5°~45°N,86°~89°E)MS≥1.5地震的缺信量Iq值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MS≥5.0地震前,Iq值一般出现几个月的低值异常。本次地震前Iq值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分别出现10个月和9个月的低值异常(图21a,图21b)。

21  乌鲁木齐地区Iq值时序曲线  a. 时间域;b. 空间域

Fig.21  Time series of_Iq_value in Urumqi area

 

Iq定义:

其中,

式中,R为子区数;N为地震总数;ki为第i个子区中的地震数。

2)前兆观测在5.0级地震前出现多种异常,按项目分述如下:

①本次地震正好发生在乌鲁木齐流动重力测环内(图22),震前除N00~N01,N06~N07外,其余6个测段的段差值均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图23)[8]。异常表现为,距发震构造较近的N01~N02,N02~N03,N03~N043个测段从1983年11月左右开始异常,而其余较远的3段从1984年7月后开始异常,各段异常先后于1986年3~6月恢复。各段异常都表明南点增大,北点减小,异常变化的最大幅度约50×10-8m・s-2,观测中误差为12.4×10-8m・s-2,异常超过2倍中误差,具有95%的置信度。异常量级与一次5级地震前的重力异常量相当。由于1986年以前使用Worden重力仪,而1987年后换用LCR-G重力仪,因此前后资料不好连接。  

22  乌鲁木齐流动重力网分布图

Fig.22  Distribution of mobile gravity network in 

        Urumqi area

 

 

23  经各项干扰改正后的重力段差图

Fig.23  Curves of gravity section difference after 

        correcting interference

 

 ②乌鲁木齐地下水观测网位于本次地震震中的东侧,由8个水化点和水位点组成(图13)。该观测网从70年代初观测以来,对周围150 km范围内发生的多次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异常反映[9]。本次地震是距水化观测网最近的一次5级地震。震前甲烷、水氡、硫化氢、水位等多种观测项目分别出现了明显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中期异常表现在距震中24 km的新10井,自1985年3月起,水位大幅度上升,8月份达最高值,同时水中的CH4、H2S和He气的含量相应增加(图24~图27)。短期异常表现为1986年2~3月后,新01泉和新10泉的Rn及新04泉的CH4测值相继增大(图28~30),震中以东70 km的新05井(废油井)发生自喷(图31),震中以西的齐古油井也发生自喷(目击,因不属定点观测点,图13中未标),距震中5 km的西山井和30 km的新04井水位从4月10日后下降(图32,图33),新03泉和新09泉的电导率出现明显的上升变化(图34,图35)。临震异常表现为震前13天和震前4天西山井和新04井水位回升,新10泉的CH4气体量在震前4天突跳,相对幅度达165%(图36)。  

24  乌鲁木齐新10井水位观测曲线

Fig.24  Curve of ground water level in Xin-10 well 

        in Urumqi

 

 

25  乌鲁木齐新10泉甲烷观测曲线

Fig.25  Curve of CH4 in Xin-10 spring in Urumqi

 

 

26  乌鲁木齐新10泉He气观测曲线(据王玉兰)

Fig.26  Curve of He in Xin-10 spring in Urumqi

 

 

27  乌鲁木齐新10泉硫化氢观测曲线

Fig.27  Curve of H2S in Xin-10 spring in Urumqi

 

 

 

28  乌鲁木齐新01泉水氡观测曲线

Fig.28  Curve of radon content in Xin-01 spring

        in Urumqi

 

29  乌鲁木齐新10泉水氡观测曲线

Fig.29  Curve of radon content in Xin-10 spring

        in Urumqi

 

 

30  乌鲁木齐新04泉甲烷观测曲线

Fig.30  Curve of CH4_in Xin-04 spring in Urumqi

 

 

31  乌鲁木齐新04井水位变化曲线

Fig.31  Curve of ground water level in Xin-04 well 

        in Urumqi

 

 

32  乌鲁木齐新05井水位变化曲线(据王道)

Fig.32  Curve of ground water level in Xin-05 well 

       in Urumqi

 

 

 

33  乌鲁木齐西山井水位变化曲线

Fig.33  Curve of ground water level in Xishan well 

        in Urumqi

 

 

34  乌鲁木齐新3泉电导变化曲线

Fig.34  Variation of water conductivity in Xin-03 

        spring in Urumqi

 

 

35  乌鲁木齐新9泉电导变化曲线(据王玉兰)

Fig.35  Variation of water conductivity in Xin-03 

       spring  in Urumqi

 

 

36  乌鲁木齐新10泉甲烷临震突变

Fig.36  Imminent of CH4 content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 Xin-10 spring in Urumqi

 

③乌鲁木齐红山台GS-15-218重力仪的观测值,在消除了趋势变化后,具有较好的年变形态。但在1986年2月中旬至3月初,表现为下降负异常,恢复正常上升速率,但低于正常年变水平,在5.0级地震前半个月,观测值快速上升,恢复到正常值附近发震(图37),异常时间约3.5个月。  

37  5.0级地震前后218型重力仪零漂曲线

Fig.37  Gravity curve by No.218 gravime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0 Urumqi earthquake  

 

 王海涛等[10]利用地震前兆系统信息熵的方法,对乌鲁木齐―玛纳斯地区16种较好的前兆手段进行研究,发现在5.0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减熵过程(图38)。

38  信息熵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38  Variation curve of information entropy 

        with time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5.0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地震监测能力较强,前兆观测项目较多的地区,包括测震学前兆方法及综合分析方法在内共观测到15项、23条异常,其长、中、短、临异常分别为1,8,13和1条,各占异常总量的4.2%、33.3%、58.3%和4.2%。

 长期异常表现在:1981年至1986年5月震中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3.0级地震的半围空区,震后消失。中期异常表现在:从1983年11月开始震中周围重力测环的各段差值陆续显示下降异常;震前15个月到震前7个月,表征区域地震活动性特征的A值、CB值、Iq值等参量开始出现异常,新10井的水位上升、水中的多种组份含量增加;震区周围的信息熵综合分析结果表现出下降异常。短期异常为:距震中最近的两个地震台的地震窗,在震前6个月时小震月频度超限;乌鲁木齐水化观测网中多处地下水位上升或井喷,水中的Rn、CH4、电导等物理、化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变化;距震中18 km的定点重力非潮汐观测值出现下降异常;同时震前3个月震中附近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前兆性震群活动。震前4天新10泉的CH4含量突增,相对变化量达165%,表现出明显的临震异常。本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异常发展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包括长、中、短、临四个异常阶段。长期异常和临震异常量很少,短期异常占异常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与多数中强地震前异常的时间分布较一致。

 (2)乌鲁木齐地下水观测网在本次地震前出现了大量的异常,其突出特点是,异常主要表现在一些“敏感点”和“敏感组份”上。如距震中24 km的新10井,多种观测项目相互配合,在震前观测到明显的中、短、临异常。观测网内的多处地下水位,Rn、CH4等含量的准同步变化,表明这些观测项目对测区周围的中强地震反映较敏感。

 (3)本次地震前石场台的地磁和地倾斜观测因受观测精度等影响,无明显异常显示,因此,本次地震的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全部集中在震中以东。

    (4)流动重力测环观测到的最大异常量约为50×10-8m・s-2,与一个5级地震可能引起的重力异常量级相当[8],其他项目的异常量级与震级的关系不明显,但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多数异常的持续时间与一个5级地震的异常时间相当。

                                    

 

 

总结与讨论

 

1)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地震带的中部,地下油、气、水含量丰富,同时富含煤层,在应力的积累、集中过程中,往往伴随有CH4、H2S等气体的逸出。本次地震前观测到的多种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局部地区重力场的变化,实际上都反映了同一源的作用,即在应力-应变场的作用下震源区附近的地下物质(主要是流体)沿着岩体裂隙的迁移运动。可能表现为近震源区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上升、化学组份的增加,以及重力观测值的下降。而在较远地区(约70 km)则观测到地下水位的突升、井喷等。

2)在一个5.0级地震前能观测到如此多的、各具阶段性的前兆异常,说明依据各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适当布设观测台网和观测项目,是可以捕捉到中等强度地震的前兆信息.本次地震前观测到多种项目的前兆异常特征及其相互配合的阶段性显示,对乌鲁木齐周围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本次地震的前兆性震群和余震活动的展布方向大致为西北,而烈度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为北东方向,与西山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因此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山断裂。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是否显示本地区存在北西方向的隐伏断裂,或是本次地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博罗霍洛断裂的分支断裂,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1]马杏垣等,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9。

 [2]彭树森,大地形变测量所反映的天山最新构造运动,内陆地震,vol.7,No.2,1993。

 [3]王海涛等,单台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4]王筱荣,新疆中强震前小震空间集中度C1值研究,内陆地震,vol.4,No.2,1990。

 [5]许洪信等,乌鲁木齐地区地震活动性指数的异常指标研究,内陆地震,vol.5,No.3,1991。

 [6]周仕勇等,地震空间分布的带状集中度CB,地震,2,1991。

 [7]周仕勇,新疆天山地震活动图像缺信量Iq值的研究,内陆地震,vol.7,No.2,1993。

 [8]张健朝,1986年6月13日地震前后乌鲁木齐重力测环资料的初步分析,内陆地震,vol.2, No.2,1988。

 [9]蔡仲琼,新疆乌鲁木齐5.1及4.9级地震前甲烷及其他地下流体组份的异常变化,地震,3,1987。

 [10]王海涛等,地震前兆系统信息熵的初步研究,中国地震,vol.6,No.2,1990。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6年度新疆地震趋势会商会材料及纪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科技档案,1985.11,油印件。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地质研究队,乌鲁木齐5.1级地震宏观考察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科技档案,1986.6.27,油印件。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目录,1986,油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