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3日和2月16日青海省共和6.0和5.8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马文静 陈玉华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9413日、216日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发生6.0级、5.8级两次地震。6.0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南部约7km的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震中烈度度;地震中有9人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5744.86万元。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北东约21km处的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震中烈度Ⅶ度;地震造成30余人轻伤(腿脚扭伤),直接经济损失1889.51万元。

    两次地震为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以双震活动形式出现。6.0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3.1级,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W,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的走向与此接近,判定NWW向的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地震以逆冲错动为主。5.8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3.2级,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NW向,震源机制解中的节面Ⅱ的走向也为NNW向,其发震断层为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北西向隐伏断裂。

    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17个地震台,其中10个台有测震观测(含遥测台网),13个台有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17个测项)。地震前出现中、短、临异常共18项,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7项,定点前兆观测异常11项;震中200km范围内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比例达73%;短临异常突出,且大多在两次地震前有重复。

    19942165.8级地震前,青海省地震局向国家地震局填报了短临预报卡,震前两天,向省政府作了汇报,并电话通知了塘格木农场,省政府根据震情的发展通知了海南州政府。

 
Abstract

Two earthquakes of MS 6.0 and MS 5.8 occurred on Jan. 3,1994 and on Feb. 16,1994 in Gonghe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e Gonghe MS6.0 earthquake was at Hongqi village of Heka town, 7km south to the Tanggemu farm.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was . 9 people were slightly injured during the event.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57.4486 million Yuan.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e Gonghe MS5.8 earthquake was at Shangkaligang village, 21 km northeast of the Tanggemu farm.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was . 30 people were slightly injured legs or feet were wrenche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18.8951 million Yuan.

The 2 earthquakes were the later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Gonghe MS7.0 earthquake on Apr. 26, 1990. The largest aftershock of the Gonghe MS6.0 earthquake was ML3.1.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was in NW direction, which was closed to plane B of its focal mechanis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uried Wayuxiangka-laga fault in NWW direction might be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6.0 Gonghe earthquake. The slip type of this earthquake was mainly thrust offset. The largest aftershock of the Gonghe MS5.8 earthquake was ML3.2. 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was in NNW direction, which was closed to plane B of its focal mechanism. So the buried Chakyanhu-gengahai-layihai fault in NW direction was its seismogenic fault.

There were 10 seismometric stationsincluding telemetric stationsand 13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with 17 observation items within the distance of 300 km from the epicenters. There were 18 medium term,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anomalies. 7 of them were anomalies in seismic activity and 11 items were precursory anomalies. The propor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within the distance of 200 km from the epicenters was 73%. The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anomalies were quite obvious and most of them repeated before the 2 earthquakes.

Before the Gonghe MS 5.8 earthquakes on February 16, 1994,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Qinghai Province filled in a card of a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forecasting and sent it to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2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provincial bureau reported the forecasting to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ovi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formed the Tanggemu farm by telephone and sent a notice to the government of Hainan prefec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activity.

 

 

前 言

 

199413日、21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6.0级和5.8级地震,6.0级地震的微观震中为36.07°N100.16°E,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南部约7km的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震中烈度Ⅷ度;5.8级地震的微观震中为36.13°N100.17°E,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北东约21km处的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震中烈度Ⅶ度1。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相距约24km,其中136.0级地震的震中与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重合。研究认为这两次地震均为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136.0级地震也是共和7.0级地震序列中的最大余震,2165.8级地震为次大余震。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两次派有关人员赴震区开展灾害评估、宏观考察和震情监视工作。136.0级地震造成的房屋毁坏和严重破坏的面积为84720m2,地震造成沟谷边坡大面积崩塌、山脊及山坡开裂,公路出现裂缝,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仅有9人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为5744.86万元[1]2165.8级地震造成30余人轻伤,因刚刚遭受6.0级地震的破坏,这次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相对严重,有20108人无家可归,极震区发现多条25cm宽的地裂缝,位于Ⅵ度区的更尕海岸边有喷沙冒水现象,直接济损失为1889.51万元1

 在1994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中,根据青海东部存在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和部分前兆观测异常,将共和地区列为应注意地区22165.8级地震前,根据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青海省地震局于212日填报了短临预报卡片(除共和地区外,同时还圈定了两个地区),并电话通知了共和县塘格木农场,14日向省政府做了汇报,省政府根据震情的发展用电报通知了海南州政府3。这次地震的短临预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地震局在当时也给予了肯定。

 216日共和5.8级地震时,青海省地震局在震中区取得了完整的强震加速度记录[2]

 地震后,青海省地震局的研究人员分别从地震构造背景、震害、预报等不同的角度对这两次地震进行了总结,本报告是在总结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写的。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这两次地震发生在青海省测震台网相对密集的东部地区,距6.0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青海和甘肃两省的9个测震台和一个遥测台网(龙羊峡遥测台网,图1),测震监测能力为ML2.0级,龙羊峡水库库区监测能力可达到ML1.0。表1列出了这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

共和6.05.8级地震前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6.0 and

       5.8 Gonghe earthquakes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Gonghe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来源

     

时  分  秒

φN

λE

1-1

1-2

1-3

1994  01  03

1994  01  03

1994  01 03

13  52  26.6

13  52  36.0

13  52  27

36.07°

36°04

36.03°

100.16°

100°09

100.12°

6.0

6.0

5.5

8

31

8

共和

共和

 

[3]BJI

4

ISC

2­-1

2-2

2­-3

1994 02 16

1994 02 16

1994 02 16

05  09  38.9

05   09   38.0

05   09    39

36.13°

 36°18

36.11°

100.17°

100°11

100.16°

5.7

5.8

5.6

21

19

9

共和

共和

 

[3]BJI

4

ISC

 

 

地震地质背景


这两次地震均发生在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附近,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与共和7.0级地震相同,详细资料可参见1990年共和7.0级地震震例研究报告[4]

 136.0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36°02N100°05E,与1990年共和7.0级地震的宏观震中(36°05N100°05E)基本重合,由此可以推断其发震断层也为北西西向的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盆地南缘断裂)。该断裂西起茶卡盐湖南部,向东南方向大致沿着丘陵及洪积台地边缘,经哇玉香卡农场北侧和塘格木农场冲积盆地边缘,穿过黄河后,终止于茫拉河谷一带。断层西段在地貌上反差明显,南盘上升为丘陵,北盘下降为山前倾斜平原。断层走向为NWW,全长约150km,深部断面倾向SW,浅部断面较陡,倾向不稳定,西北段倾向为NE,中南段倾向转为SW,震中附近表现为逆断层性质。重力资料反演认为该断裂为基底隐伏断裂,底部大致切割到康氏面[5]2165.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36°11N100°17E,位于7.0级主震北东约24km处的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北西向隐伏断层附近。该断层西起茶卡盐湖南缘[6],向东南方向穿过共和盆地腹地更尕海一带,终止于黄河东岸的拉乙亥附近。断裂西段与哇玉香卡-拉干断裂平行分布,中段更尕海一带大致呈东西向展布,东段在上卡力岗(5.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南向东南方向拐弯,呈北西向展布。断裂带的断面产状较陡,总体向NE倾斜,具逆断层性质(图2)。

 自1900年有历史记录以来至1989年,共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为地震弱活动区,盆地内无MS4.7级地震,其周边地区MS4.7级地震零星分布,MS5级以上地震仅有一次,即:1950618日同德西北5级地震,盆地外围地区地震活动相对活跃。1990426日盆地内发生共和7.0级地震和105级以上强余震(截止到2001年),1994136.0级和2165.8级地震为最大强余震和次大强余震,之后又发生45级以上余震,其余震活动强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和最大强余震发生之晚是本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罕见的。

震中附近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断裂名称:①青海南山-康乐-天水断裂;②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隐伏断裂;

         ③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 ④鄂拉山断裂

Fig.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Gonghe epicentral area

 

 

 

烈度分布及震害


1.1994年1月3日共和6.0级地震烈度及震害

 6.0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36°02N100°05E,位于塘格木农场场部南约7km处的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震中烈度为Ⅷ度,呈NW向为长轴方向的椭圆(图3)。烈度分布参数见表2。各烈度区的破坏和损失情况如下1

2  6.0级地震等震线分布主要参数[1]

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isoseismal curves

烈度

长轴(2a/km

短轴(2b/km

面积/km2

b/a

长轴方向

26.0

7.0

143

0.27

305°

40.5

16.0

366

0.40

317°

67.0

33.5

1253

0.50

317°

92.0

47.0

1632

0.50

310°

 Ⅷ度区(极震区):呈北西向规则椭圆分布。该区基本为河卡乡红旗村,跨越了青康公路(204国道)。虽然该区内的牧民住宅为19907.0级地震后的重建房屋,但其结构(木架土坯)无法抗拒Ⅷ度地震的袭击,沿断层线分布的10余户住宅均遭受到毁坏和严重破坏。在宏观震中位置,发震断层的地貌特征十分明显,为一断裂沟谷地形。断裂谷北侧的山地丘陵面经过共和主余震多次的破坏大多酥脱开裂,形成普遍的滑坡及山体剥皮现象;沟谷边坡及土崖崩塌现象十分严重;地表裂缝普遍;另外,有三条平行分布的裂缝带断续由宏观震中部位向东南延伸,切过204国道后逐渐消失,单个裂缝最大宽度约5cm,其展布宽度约2km,总长度约15km

共和6.0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0 Gonghe earthquake

 

 Ⅶ度区:包括塘格木农场场部及一大队、兴海县河卡乡的红旗村、共和县铁盖乡的铁盖村和英得尔乡的部分村点。这一地区在共和7.0级地震后新建的砖混结构平房多数基本完好,个别房屋的墙角、门、窗部位有裂缝或抹灰层局部脱落;新建的木架土墙砖混门脸结构式房屋部分遭到中等以下破坏;原有旧式平房和简易房屋破坏严重,多数构成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塘格木农场场部的办公楼、锅炉房和变电所机房等,由于建筑质量及建筑物跨度较大等原因遭到严重至中等强度的破坏。该烈度区震感强烈,地震时大多数人仓皇出逃,室内物品损失严重。由于这一地区建筑物数量较多,因此占总经济损失的比例相对较大。

 Ⅵ度区:包括塘格木农场二、三大队、兴海县河卡乡的五一村、宁渠村、共和县铁盖乡和英得尔乡的部分村点及巴仓农场发电站、变电站等。区内共和7.0级地震后新建的砖混结构平房基本完好;新建的土木结构房屋,除部分房屋的门窗上下角部位及木椽与墙体的结合部分产生较为明显的裂缝及轻度错位外,多数基本完好。但绝大部分砖柱土坯结构的旧房原有裂缝加宽,或部分房屋后墙倾斜开裂,构成严重程度以下破坏。

 Ⅴ度区:包括塘格木农场四、五大队,巴仓农场场部及四个中队,共和县沙珠玉乡、英得尔乡及兴海县河卡乡等。该区旧式砖柱土坯结构房屋在经历多次地震的袭击后,大部分房屋裂缝明显构成破坏,少数房屋因地基变形造成后墙开裂、房瓦散落破坏较重。木架土坯结构房屋有少量裂缝,个别因墙体结合部位开裂构成轻微破坏。

 6.0级地震受灾面积约为3394km2,灾区范围主要在海南州共和、兴海两县,包括两个国营农场、四个农牧业乡。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因而人员伤亡较轻,仅有9人轻伤。因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造成198790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为5744.86万元[1]

 2.1994年2月16日共和5.8级地震烈度及震害1)

 5.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36°11N100°17E,位于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南5.5km处,距6.0级地震震中24km。由于本次地震位于19907.0级主震的Ⅵ度区及6.0级地震的Ⅴ度区,多次叠加破坏,造成的房屋震害较重。在烈度考察中,已考虑了该因素。极震区烈度为Ⅶ,等震线分布形态近似一圆形(图4)。烈度分布参数见表3 

3  5.8级地震等震线分布主要参数

Table 3  Main parameters of isoseismal curves

烈度

长轴(2a/km

短轴(2b/km

面积/km2

b/a

长轴方向

15

12

141

0.80

300°

41

36

1159

0.88

295°

71

62

3456

0.87

303°

 

图4  共和5.8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8 Gonghe earthquake

 

 Ⅶ度区:震中地面为大面积沙丘所掩盖,地表断层迹象不清,但沙丘上可见大量平行分布的裂缝,裂缝宽25cm,单条延长达数米,延伸方向有EWNW两组。该烈度区的主要居民点为上卡力岗村,牧民住宅均为木架土墙结构,部分住宅的正房加有砖混门脸。6.0级地震未对该村房屋构成中等以上破坏,而本次地震造成中等以上破坏的房屋占全村房屋总数的60%,少数的旧房、土墙和羊圈等有倒塌。

 Ⅵ度区:该烈度区内的沙珠玉乡政府及所属的9个自然村、塘格木农场场部、铁盖村、更尕海及沿204国道7道班至9道班沿线的牧民散居点,房屋原有裂缝均被加宽或延长,部分不结实的土墙和羊圈墙倒塌,砸死和砸伤一些幼畜。更尕海西岸边缘见有喷沙冒水现象。

 Ⅴ度区:位于该区的二十地乡政府、农场三大队、五一村、红旗村和居民散居点,房屋少部分有轻微破坏,大部分基本完好。

 5.8级地震的受灾面积为3456km2,受灾总户数3474户,灾区人口约20万人,有20108人无家可归。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正在熟睡中,地震后许多人惊逃户外,除30余人腿脚扭伤外,无人员伤亡。本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89.51万元。

 

 

地震序列  

 

该区是青海地区测震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对于本序列而言,可定位的地震震级下限为ML1.5,距震中121km的湟源台可记录到ML1.0级地震。

 将136.0级地震和2165.8级地震作为一个序列来处理,根据序列持续时间的判别标准[7],结合本序列的实际情况,序列的结束时间为227日。该序列中最大地震与全序列释放能量之比为66.6%,最大地震和次大地震震级差为0.2级,故序列类型为双震型。序列b=0.34

 136.0级地震后,截止到215日湟源台单台记录到ML1.0级余震61次,其中可定出震中的24次,最大余震为ML3.1级。2165.8级地震后,截止到227日湟源台单台记录到ML1.0级余震57次,其中可以定出震中的29次,最大余震为ML3.2级。序列ML3.0级以上地震目录见表4 

4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目录(ML3.0)

Table 4  Catalogue of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资料

来源

      

   

φN

λE

MS

ML

1

2

3

4

5

6

7

8

1994   01  03

1994   01  06

1994   01  07

1994   01  22

1994   02  16

1994   02  16

1994   02  16

1994   02  16

13  52  31

07  43  43

17  31  09

   17  27  07

05  09  43

07  29  12

08  34  30

15  45  59

36.07°

36.05°

36.03°

35.93°

36.30°

36.08°

36.07°

36.10°

100.15°

100.17°

100.18°

100.37°

100.18°

100.17°

100.17°

100.18°

6.0

 

 

 

5.8

 

 

 

 

3.1

3.1

3.1

 

3.2

3.1

3.0

31

 

 

 

19

 

 

 

共和

 

 

 

 

 

 

 

4

 

 

 

 

 

 

 

 图5为该序列震中分布图。实心圈为6.0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其优势方向为NW向,与其发震断裂(哇玉香卡-拉干)的走向基本一致。ML3.0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主震东南。另外小震级地震形成一NE向的条带分布。空心圈为5.8级地震的余震分布,主震附近只有一次ML1.2的余震,其他余震均集中分布在6.0级地震的附近,距主震约24km,优势分布方向为NNW向,这种现象非常特殊,值得深入研究。虽然两次地震的余震都集中在6.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附近,但仍存在明显的界线,6.0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在南侧,而5.8级地震的余震却分布在北侧。造成震中分布格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震源深度的差异,该断层在此处倾向SW,根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6.0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1km,而5.8级地震的深度为19km,其投影结果与上述震中分布一致。该序列的M-t图、b值曲线、日频次曲线、应变释放曲线见图69

5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13日~227日)

Fig.5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M-t曲线

Fig.6  M-t diagram for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7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7  b-value curve for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8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日频次曲线

Fig.8  Curve of daily frequency for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共和6.05.8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9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for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全球地震台网、全国基准台网及青海、甘肃区域地震台网P波初动资料,都昌庭得到两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5,图10为相应的上半球投影图。求出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所用的初动符号数量均为23,其矛盾符号比分别为17%13% 

5  共和6.0、5.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s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B

X

Y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94

4

59

152

242

42

208

9

310

54

114

30

242

42

4

25

USGS

都昌庭

都昌庭

96

6

55

82

172

35

180

10

33

78

271

9

172

61

6

41

2

330

240

45

161

71

45

246

0

163

84

337

7

71

51

240

    51

注:编号11994136.0级地震;编号219942165.8级地震。

10  地震震源机制解(乌尔夫上半球投影)

      (a) 136.0级地震;(b) 2165.8级地震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s

 

    图11USGS利用NEIC资料求出的199413日共和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其参数见表5

11  USGS给出的13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1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0 Gonghe earthquake

        from USGS

 

 1994136.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烈度分布长轴方向和余震优势分布方向均为NW向,断层在深部的倾向为SW。分析认为USGS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比较符合,判定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以逆冲错动为主,与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和错动方式一致。

 19942165.8级地震的烈度分布近似圆形,无明显的优势分布方向;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NW向,但由于绝大部分余震地点与5.8级地震有一定距离,很难用此来判定主破裂面;发震断层在震中附近走向NW,倾向NE,与截面Ⅱ的倾向一致,初步认为截面Ⅱ为主破裂面。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判定该地震以逆冲错动为主,走滑分量很小。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定点前兆观测台网及异常情况

 6.0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包括了5.8级地震200km范围)内共有青海、甘肃两省的13个定点前兆观测台的17个测项。观测项目有水氡、电磁波、地温、地电、水位、地应力、地倾斜和地磁8种,其中水氡观测占较大比例。图12为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12  共和6.65.8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s

 

 两次地震前共出现异常18项,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7项,前兆观测异常11项。中短期异常反映了两次地震的异常,临震异常分属不同的地震。图13为定点观测前兆异常分布图,表6为异常情况登记表。

 2.异常描述

(1)中短期异常

 199210月至199412日,ML2.0级地震在共和附近形成一长轴为NE的小震空区。同时显示出NENW方向的两个条带,条带、空区的交汇部位接近未来震中,且NE向条带在共和地区存在一明显的空段(图14)。

 对震中周围地区(35°~37°N98°~103°E)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发现b值、缺震曲线(选5个高震级地震的平均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存在明显的异常(图15),且以往震例的对应率较高。b值、缺震曲线为6个月窗长、1个月滑动步长扫描的结果,C值曲线为6个月窗长、2个月滑动步长扫描的结果。

   6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长宁、民和水氡在震前1年出现破年变异常(图16、图17),民和水氡在消除年变后表现为上升异常。

 互助、湟源、西宁水氡在震前20.5年先后出现趋势性下降,震前两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转折或恢复,其中互助水氡震前回返接近均值(图18)。

 在上述水氡异常中,民和和互助水氡在1995722日永登5.8级地震后出现明显的后效变化。这可能与两台和该地震的距离较近有关。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后,门源地倾斜两个分量均有正常的年变(19911992年)。19931月开始EW向出现破年变异常,年中恢复正常趋势(图19a);SN向于19934月至7月出现破年变异常(图19b)。两个分量在震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可能对应了19949月至10月间的3次共和5级地震。

13  共和6.65.8级地震前定点观测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13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s

 

 

 

14  共和6.05.8级地震前地震震中分布图(ML2.0级)

      (a19917月至19929月;(b1992101日至199413

Fig.14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L2.0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6.0 and MS5.8 Gonghe earthquakes

 

2)短临异常

 ① 199413日共和6.0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

 湟源水氡在短期阶段的异常显著,且异常形态典型(图20)。1993921日开始下降,112日达最低值,恢复到均值附近后,于1211日再次下降,1228日降至低点,恢复过程中发生了1994136.0级地震。震后再次下降,199421日达最低值,恢复后发生了2165.8级地震。

15  青海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间扫描曲线(ML2.0

      (ab值曲线;(b)缺震曲线;(c)空间集中度曲线6

Fig.15  Curves of seismic activity anomalies in the east Qinghai

 

 

16  长宁水氡月均值及其校正值曲线

      (a)原始值;(b)一般多项式分段曲线拟合值;

      (c)原始数据与一般多项式分段曲线拟合值之差

Fig.16  Curves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nd its corrected value at Changning station

 

 

17  民和水氡月均值及其校正曲线

      (a)原始值;(b)周期估计值;(c)原始值与周期估计值之差

Fig.17  Curves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nd its corrected value at Minhe station

 

 

18  青海东部部分水氡异常曲线(月均值)

      (a)西宁;(b)湟源;(c)互助

Fig.18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some stations in the east Qinghai

 

 佐署水位在临震阶段出现了高频振荡[9],其振荡的密度低于以往震例。第一阶段的异常出现在1993121723日,之后平静6天;1230日、31日、199411日再次出现异常(图21a)。

 平安地温自199310月下旬开始日变形态发生畸变,且日变幅度增大(图22a)。该测点自正式投入观测以来,测值虽有明显的年变,但较稳定,年均值为8.71℃。12280415时整点值出现―上升过程,最大值为10.11[10](图22b),其日均值也显示出明显的异常(图22c)。

19  门源地倾斜月均值及其校正曲线

      (aEW向;(bSN

Fig.19  Curves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tilt and its corrected

        value at Menyuan station

 

20  湟源水氡日测值曲线

Fig.20  Curve of daily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Huangyuan station

 

 

21  佐署水位日变曲线

      (a13日共和6.0级地震前的异常(据[9]);

      (b2165.8级地震前的异常

Fig.21  Curves of daily variatio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Zhoshu well

 

22  平安地温异常曲线

      (a199391日~1130日整点值;

      (b1993122729日整点值;

      (c19936月~19944月日均值

Fig.22  Curves of ground temperaure at Pingan station

 

    与地温临震变化同步,平安电磁波SN道在12280516时出现大幅度异常,时均值最大值达15953脉冲数(图23a)。EW道未记录到异常。

23  平安电磁波异常曲线

      (a) 19931227日~199414SN道时均值;

      (b19942222EW道时均值;

      (c)199312月~19942EW道日均值;

      (d199312月~19942NS道日均值

Fig.23  Curve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t Pingan station

 

 ② 19942165.8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

 西宁水氡从1994117日开始从低值回返,26日开始高于均值线,震前3天开始略有下降,高值发震,震后逐步恢复(图24),上升幅度达10Bq/L左右。

 佐署水位从211日开始出现高频脉冲(见图21b),13日脉冲加剧,14日在高频脉冲的同时出现幅度变化(最大变幅达1.5cm),16日震前4小时恢复正常[10]

24  西宁水氡日测值曲线

Fig.24  Curve o f daily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ning station

 

 1994211日,湟源台附近发生震群活动,1天内记录到12次地震,其中5次有感,最大震级ML4.2(速报震级),UhK值表现为前兆性震群。

 1994212日平安地温再次出现大幅度异常,1309时达最高值13.26,1415时恢复正常(图25)。异常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6.0级地震之前的异常。

25  平安地温整点值曲线(1994211日至217日)

Fig.25  Curve of hourly value of ground temperaure at

        Pingan station

 

 199421210时平安电磁波EW道出现异常,11时达到高值8215脉冲数,19时异常恢复。1314日在同一时间出现类似异常,1414时异常结束(图23b)。其日均值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异常(图23c)。

 另外,据文献[11]报道:刘家峡应力(123号元件)、武威地电阻率(NS)、定西地电(NS)、昌水管仪(EW)、天水应力(13号元件)在共和这两次地震前出现了短期和临震异常。

 图26为刘家峡地应力14号元件的变化曲线。其中1号(EW)、3号(NS)、4号(NW)在共和6.05.8级地震前出现了幅度不大的短临变化。

26  刘家峡地应力异常曲线

Fig.26  Curves of stress strain at Liujiaxia station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两次地震前出现异常共18项,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7项、定点前兆观测异常11项。各异常阶段异常项次的分布为:中期11项、短期1项、临震6项。受前兆观测台网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集中分布在震中的北东方向。100km范围内的2个观测项目无明显异常;100200km范围内的异常比例为最高,达89%8/9);200300km范围异常比例下降到33%2/6);300km以外还有个别异常出现。

 这两次地震前的异常有如下特点:

1)中、短、临异常配套出现。中期异常主要有地震活动性异常、水氡趋势性变化、地倾斜破年变等;临震异常主要为地温、电磁波、水位;短期异常数量较少。这两次地震虽然是1990年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余震,但由于距离主震时间较远,其异常表现出独立性,有别与一般的余震,也就是说该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异常更加依赖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这也是这两次地震前异常较为丰富、配套的主要原因。

2)这两次地震前临震异常较为丰富,特别是平安地温、电磁波、佐署水位、湟源水氡的重复出现是非常难得的;平安地温和电磁波的同步异常也是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为216日共和5.8级的成功预测奠定了基础。但可以看出大部分临震异常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震级不成正比,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在青海省1994年年度会商会上,根据青海东部地区存在的小震频次、地震集中度、条带、空区、空段及水氡同步趋势性下降等异常,将共和地区列为应注意地区5。在19941月份的月会商意见中提出:“年度会商提出的各项异常仍在发展,1月份注意各危险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19931228日平安电磁波、地温出现同步大幅度异常,121723日、30日佐署水位出现高频脉动。1231日召开紧急会商会,会上多数人认为近期发震的可能性较大,但未填报短临预报卡。这次地震前在短临阶段有所察觉,但没有作出短临预测。

6.0级地震后,在19942月份会商意见中提出,共和6.0级地震后不排除5级左右余震的可能;24日周会上提出西宁水氡、地磁Z分量出现明显变化,要求严密注意前兆异常的发展变化,捕捉短临异常信息;211日湟源附近发生5次有感地震,最大震级为ML 4.2级,立即进行临时会商,认为“西宁及周围小震活动水平增强,是反映区域应力场正在增强,西宁及周围地区前兆观测手段的异常可能反映青海省东部的祁连、共和地区有5级左右地震发生”;12日平安电磁波、地温再次出现同步大幅度异常。据此,青海省地震局经过反复落实异常和认真的研究,于212日填报了短临预报卡片(除共和地区外,同时还圈定了两个地区),并电话通知了共和县塘格木农场,14日向青海省政府做了汇报,青海省政府根据震情的发展用电报通知了海南州政府4。虽然,由于2165.8级地震的位置与短临预报卡所圈定的预测区的误差略大于评比的误差未获短临预报基金奖励,但这次地震的短临预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地震局在当时也给予了肯定。

    这两次地震后,我局迅速派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奔赴震区,开展灾害评估、宏观考察和震情监视工作,为抗震救灾、震后重建和震后趋势判定提供了依据。

 

 

总结与讨论

 

199413日共和6.0级、216日共和5.8级地震为19904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6.0级地震也是其最大余震。两次地震后余震不发育,最大余震分别为ML3.13.26.0级地震震中与7.0级主震基本重合,其发震断裂为NWW向的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5.8级地震位于7.0级主震北东约24km处,其发震断裂为的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北西向隐伏断裂。这两次地震前共出现18项异常,中短临异常配套,临震异常突出。特别是平安地温、电磁波同步异常的重复出现在2165.8级地震的短临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总结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的探讨:

12165.8级地震的余震偏离主震,分布在与其相距24km6.0级地震的附近,很难解释。

2)平安地温观测井(干井)深20m,使用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生产的DDT―Ⅳ型微电脑测温仪,仪器温度分辨率达0.0001℃。19936月正式投入观测,多年来观测值稳定,有明显的年变。5.8级地震前其整点值最高达13.26℃,上升4.56℃,由于缺乏流体,其变化幅度之大难以从理论上解释。加之地温与电磁波的同步变化,笔者认为地温观测系统观测到的物理量有可能不单纯是温度的变化,很可能还叠加了大量的电磁信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青海省地震局张晓清、马玉虎、张敏、王培玲、都昌庭、胡爱真等同志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1] 叶建青、陈铁流,199413日共和、兴海6.0级地震灾害评估,高原地震, 6(1),1994

[2] 邹海宁、曾秋生、陈广智等,塘格木19942165.8级强震加速度记录概况,高原地震,6(4)1994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4),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4] 马文静、张雅玲、邹文卫,1990426日青海省共和7.0级地震,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891991),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5] 马文静、苏旭、涂德龙等,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构造动力学模式探讨,地震,20(2)2000

[6] 张瑞斌、陈玉华,共和盆地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探讨,高原地震,6(4),1994

[7]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测震分析预报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8] 苏旭、马文静,门源地倾斜异常的深入分析,高原地震,8(4),1996

[9] 李元真、赵培林,佐署水位映震能力,高原地震,8(1),1996

[10] 张晓东、马文静,1994216日共和5 .8级地震短临预报实况,地震,7(4),1995

[11] 毛可、孙景芳、张国英等,19957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研究, 高原地震,8(4),1995

 

     

 

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共和1994136.0级地震、2165.8级地震考察研究报告,19945月。

2)青海省地震局,1994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199311月。

3)青海省地震局,1994年共和几次中强地震短临预报跟踪及经验总结,震情研究,2, 1995

4)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41月、2月),1994年。

5)青海省地震局,1995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199411月。

6)青海省地震局,1996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1995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