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检索
数据服务
数据汇交
期刊服务
大震专题
标准规范
少儿科普
用户指南
数据贡献者: 唐川,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610059,13981814077,tangc@cdut.edu.cn。
汶川地震和后续强降雨诱发了大量松散的崩滑体,并且这些松散的固体物质绝大部分停积在斜坡和沟道内,后续经历降雨可能再次发生活动,给灾区重建的长远规划带来挑战。因此,本专题以受汶川地震比较严重的汶川片区、北川片区和清平片区为典型研究区(简称三大片区),采用震后多期分辨率在0.25—0.5m之间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基于ARCGIS、ENVI和ERDAS等数据处理平台,通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和地形校正的措施,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获取了三大片区震后2008年—2019年长时间序列的滑坡编目数据。为了研究震中区泥石流活跃性的长期演化趋势,本文在震后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收集了2005年和2007年汶川片区滑坡编目数据。这些数据随时间的长时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震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和长期演化趋势,能够为我们研究强震区地质环境恢复和灾后规划提供良好基础和支撑。
数据资源主要包括2项:分别是强震区滑坡活动强度定量预测模型数据集(2008-2019),这些滑坡解译数据均采用分辨率在0.25~5m的高精度遥感数据;强震区泥石流活动强度定量预测模型数据集(汶川片区2005-2019),其中震前遥感影像分辨率优于30m。基于ARCGIS、ENVI、ERDAS等软件进行波段组合、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色彩调整、拼接镶嵌、图像裁剪及坐标转换等处理,为解译工作做准备;地形数据和地质图主要是进行配准校正、坐标转换等处理,为地物的矢量化做准备。针对汶川片区泥石流活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利用研究区1:10000地形数据生成DEM数据,然后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每个流域多期活动崩滑体(相对)空间分布函数和积分,最终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拟合得到泥石流活动性长期演化趋势。
国家科技平台相关链接:
国外地震网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