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公共断层模型v1.0

站内咨询
  • 2025-05-14
    最新更新时间
  • 6.27MB
    数据量
  • 45
    数据访问量
  • 数据共享方式
    离线获取

数据基本信息

所属分类: 地震科学研究项目数据 ( D52000 )
数据标识: DOI:10.12080/nedc.zt_dzkxyjxm.ds00001.2025
CSTR:12166.11.nedc.zt_dzkxyjxm.ds00001.2025
空间范围: 纬度范围:21°-34°N,经度范围:96°-106°E,最大深度:~60 km
时间范围: 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

数据集制作者信息

制作者: 鲁人齐
邮   箱: lurenqi@163.com
单   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数据摘要

以川滇地区野外地表调查和填图获得的最新活动断裂迹线为基础,结合地震学观测结果(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各类地球物理探测观测和探测资料(人工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以及不同尺度的台站观测数据(三维Vp/Vs速度结构和模型)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构造解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平衡恢复、数值模拟等)和三维构造建模系列先进技术,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和平台,构建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三维断层模型,并发布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公共断层模型v1.0版本,主要断裂带三维控制节点5 km 以内,填补了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结构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该套模型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首个相对完整、精细的活动断裂三维公共断层模型,标志着从0-1的重要起点。为深入解剖该地区大震震源、历史强震构造,支撑三维震源区划、大震危险性评估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模型产品。

数据产生或加工方法

1. 收集并整理从地表到地下的各类探测、观测数据或图件,如地表高程、卫星遥感影像、地表断层迹线、人工地震反射剖面、钻孔或钻井、地震重定位数据、速度和大地电磁模型数据等,统一投影到WGS4 UTM48 zone并加载到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和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机融合与无缝衔接。

2. 基于多源数据解译出约束断层三维产状的三种基本元素:断层点、断层线和断层面,根据数据类型,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加权并构建初始的断层面的三角网格,利用离散光滑插值法之后得到活动断层的三维模型。三维断层建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建模技术、断层几何学定量解析技术、基于小震精定位的三维建模技术、高分辨三维切片投影技术、三维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技术、以及震源机制解延拓技术等。此外,通过完备震级、聚类分析等方法优化处理用于建模的地震数据,并且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断层识别和三维建模工作。

3. 构建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三维模型,并通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评审和论证等环节,正式发布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公共断层模型v1.0版本,入选2024年度“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模型产品” 目录。为便于模型数据共享,将三维断层模型导出为.dat格式,数据名为2021YFC3000600-3D_CFM-1.dat,文件采用文本字段存储方式,坐标系统为WGS84 的UTM 48 Zone,格式为:NAME X(m) Y(m) Z(m) Azimuth(°) Dip(°)。

数据质量说明

该套模型完成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三维模型研制工作,包括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以及红河断裂带等主要活动块体边界断裂带。为了评估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公共断层模型 v1.0的精度,将约束活动断裂几何形态的数据资料划分为断层点、断层线和断层面并且评估数据质量,进而半定量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密度:基于无人机和LiDAR等高精度地形数据解译获得的主要断裂地表迹线,其分辨率在25 m以内,结合小震精定位数据,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节点在5 km以内。

数据生产者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鲁人齐、张金玉、魏占玉、陈建业、王伟、苏鹏、石峰、詹艳、孙翔宇、吴熙彦、徐芳、孙晓

河海大学:王毛毛、闫兵、马浩然

中山大学:李志刚、孙闯、吴练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徐岳仁

四川省地震局:梁明剑、王明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俊伦、姚华建、冯吉坤、刘影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长在、王伟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徐锡伟、何登发

天津大学:刘静

数据来源

构建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三维公共模型的数据主要来源如下:

1. 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地表迹线:

(1)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的断层数据(https://data.activetectonics.cn/);

(2)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数据中心(http://www.eq-cedpc.cn/info/120_1492.html);

(3)四川省和云南省1:5万、1:20万活动断裂填图的图件和报告(四川省地震局和云南省地震局);

(4)“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0)课题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川滇地区地震目录(小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

(1)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s://data.earthquake.cn/);

(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https://www.ief.ac.cn/1068/info/2020/21375.html;https://www.ief.ac.cn/1068/info/2020/21376.html);

(3)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汇编(190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3);

(4)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

(5)“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0)课题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6)各类公开发表文章中的地震重定位、震源机制解数据。

3. 人工地震反射剖面或钻井数据:

(1)中石油/中石化公司;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4. 川滇地区三维速度模型:

(1)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CWChina CVM 2.0;https://github.com/liuyingustc/SWChinaCVM-2.0; Liu et al., 2023, Sci. China Earth Sci);

(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速度模型1.0版本(CSES-VM1.0;http://www.cses.ac.cn/sjcp/ggmx/2023/606.shtml;Wu et al., 2024, Sci. China Earth Sci);

(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0)课题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其它地球物理探测、观测资料: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

数据引用方式

数据集引用建议采用如下方式:

鲁人齐等, 2025.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三维公共断层模型v1.0.DOI: 10.12080/nedc.zt_dzkxyjxm.ds00001.2025; CSTR:12166.11.nedc.zt_dzkxyjxm.ds00001.2025.

数据集说明文件

数据离线获取详细说明性文件

成果反馈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和数据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请数据使用者在基于本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评估报告、验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等)中标注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按照[引用方式]标注需引用的内容,并将可公开成果提交到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网站(首页用户登陆--成果反馈)。

为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应用情况,请及时反馈成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