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2018.8-2018.12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240km深地震反射剖面表层调查资料

站内咨询
  • 2025-11-11
    最新更新时间
  • 79.4MB
    数据量
  • 13
    数据访问量
  • 数据共享方式
    离线获取

数据基本信息

所属分类: 地震测深数据 ( D21000 )
数据标识: DOI:10.12080/nedc.prj_zdyf.ds00043.2021
CSTR:12166.11.nedc.prj_zdyf.ds00043.2021
空间范围: 起始点坐标:119°44'29"E, 43°59'22"N;117°24'42"E, 45°57'59.7"N
时间范围: 2018.08-2018.12

数据集制作者信息

制作者: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邮   箱: datashare@seis.ac.cn
单   位: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6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数据摘要

为完成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岩石圈三维架构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开展2018.8-2018.12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240km深地震反射剖面表层调查。深地震反射剖面接收点与炮点的大地坐标测量资料,包括sps文件、测量技术报告与总结、控制网。

数据产生或加工方法

实测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接收点和炮点的大地坐标原始资料,原始数据,未经加工处理。

数据质量说明

表层结构调查工作按照以下要求完成:
①执行标准SY/T5314-2011《陆上石油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②表层调查设计经甲方审批后实施。
③采集点位准确、密度确保能有效地控制表层地质结构的变化。
④在正式施工之前,使用的仪器及其外设要认真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⑤表层调查点的高程必须实测。
⑥遇到低降速带厚度增大的地区,要确保追踪到高速层。
⑦低降速带资料解释采用KLSeis软件进行,初至拾取准确、合理,资料解释数据可靠,本区采用统一水平基准面进行静校正计算。
控制网布设以“覆盖施工区域,点位均匀分布,满足RTK放样需要,提高网的结构强度”为根本原则,按石油物探Ⅱ级网精度要求布设。
建立全区GPS控制网(见下图),控制点埋设永久性测量标志,并绘制点之记,以静态定位的方式观测并与国家等级控制点进行联测。这些网点用作RTK实时差分系统的基础站,作为高程拟合的基准点,具体观测要求如下:
观测卫星数 ≧4颗 天线对中误差 <5mm
卫星高度角 ≧10° 观测时段长 ≧60min
PDOP值 < 8 采样间隔 15s
GPS控制网闭合环的检核及网平差计算的质量检验按照SY/T 5171-201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有关要求执行。
本工区原有控制点资料较少,大多数为老成果,点位破坏严重。为此项目组向上级单位申请购买了部分国家二级控制点,以保证控制网的精度。测区内找到已知国家控制点6个,分别为姜家湾后山、查布杆山、1067GD、四海敖包、北大山等5个国家二级控制点,作为此次GNSS网在WGS-84椭球体的三维约束平差的起始数据。测区外找到一个国家二级控制点阿拉嘎山,可进行控制网点的检核。
由于需要和以往的老资料衔接,为了提高测网精度,采用计算的工区七参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控制点,用作GNSS控制网(见该数据集示意图)的起算和对比。

数据生产者

王海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科技项目“国家深地专项《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课题《中国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岩石圈三维格架与成矿地质背景》(2017YFC0601301)”

数据引用方式

王海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18.8-2018.12北方东部复合造山带240km深地震反射剖面表层调查资料.2021。[EB/OL]. https://data.earthquake.cn.

DOI:10.12080/nedc.prj_zdyf.ds00043.2021

CSTR:12166.11.nedc.prj_zdyf.ds00043.2021

成果反馈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和数据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请数据使用者在基于本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评估报告、验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等)中标注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按照[引用方式]标注需引用的内容,并将可公开成果提交到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网站(首页用户登陆--成果反馈)。

为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应用情况,请及时反馈成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