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中国大陆地区宽频带台站地震计方位角偏差数据集(2007-2023)

站内咨询
  • 2025-11-07
    最新更新时间
  • 15.0MB 949条
    数据量
  • 21
    数据访问量
  • 数据共享方式
    离线获取

数据基本信息

所属分类: 测震数据 ( D11000 )
数据标识: DOI:10.12080/nedc.gc_cz.ds00006.2025
CSTR:12166.11.nedc.gc_cz.ds00007.2025
空间范围: 中国大陆地区
时间范围: 2007/08/01-2023/12/31

数据集制作者信息

制作者: 张蒙
邮   箱: zhangm202004@163.com
单   位: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316号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数据摘要

针对中国大陆94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首次系统性构建了2007年8月至2023年12月的台站方位角偏差数据库。数据统计结果显示:576个台站的方位角偏差值始终维持在10º以内,体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373个台站至少存在一次阶段性方位角偏差值大于10º的情况,占总台站数量的39%;截至2023年12月,仍有8%的台站方位角偏差值保持在10º以上。
阶段性统计表格式说明:
第 1 列:台站名称(格式为:台网名.台站名)
第 2 列:开始日期(格式为:年月日)
第 3 列:结束日期(格式为:年月日)
第 4 列:方位角偏差的平均值(统计时段:开始日期至结束日期,单位:度)
第 5 列:方位角偏差的误差值(统计时段:开始日期至结束日期,单位:度)
第 6 列:参与计算的地震数目(单位:个)
第 7 列:特殊处理说明(标注内容:分量标记错误或极性反转情况)

数据产生或加工方法

针对中国大陆94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利用震级大于6级、震中距在30º-90º的1890个远震事件,通过计算切向分量P波能量最小值得到实际的反方位角,进而估计地震计方位角偏差值,针对单个台站建立了方位角偏差值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和序列图。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开展方位偏差校正时,必须参考对应阶段的特殊处理记录(如分量标记错误、极性反转)与方位角偏差值,才能获取更精确的台站三分量资料。

数据质量说明

为保障方位角偏差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在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环节实施了以下措施:
(1)选取震级≥6级、震中距介于30º-90º的远震P波数据;
(2)通过设定信噪比(SNR)>5、1-T/R>0.5(其中T、R分别代表切向与径向能量)及1-R/Z>-1(其中R、Z分别代表径向与垂向能量)三项参数约束,筛选出三分量完备且无单一分量幅值异常的台站;
(3)采用垂向与径向分量的互相关系数(CC)>0.8的标准,评估方位角偏差值的可靠性;
(4)对满足设定阈值的方位角偏差值,先以中值绝对偏差法剔除异常值,再采用Bootstrap 有放回随机抽样法进行5000次重复采样,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方位角偏差的平均值(Average),同时取该平均值95%置信区间的两倍作为方位角偏差的误差值(Error)。

数据生产者

张蒙,张广伟,周聪等

数据来源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数据引用方式

中文:张蒙,张广伟,周聪等,2025. 中国大陆地区宽频带台站地震计方位角偏差数据集(2007-2023).
英文:Zhang Meng, Zhang Guangwei, Zhou Cong, et al., 2025. Dataset of sensor misorientation for broadband seismometer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2007–2023).

DOI:10.12080/nedc.gc_cz.ds00006.2025

CSTR:12166.11.nedc.gc_cz.ds00007.2025

论文引用:
张蒙,张广伟,周聪等,中国大陆地区宽频带台站地震计方位角偏差估计. 地球物理学报,doi:10.6038/cjg2025S0460(已录用).

成果反馈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和数据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请数据使用者在基于本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评估报告、验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等)中标注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按照[引用方式]标注需引用的内容,并将可公开成果提交到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网站(首页用户登陆--成果反馈)。

为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应用情况,请及时反馈成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