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9日、3月1日、8月16日在黑龙江省德都县连续发生5.0级、5.4级和5.5级地震,称为德都震群。这次震群活动延续时间长(约有6个月左右),无前震活动,余震极少,仅5.5级地震之后有20余次小震,是一次比较特殊的地震类型。3次5级以上地震的微观震中相距不超过10km,几乎在同一地点。
距震中200km内仅有五大连池一个测震台,其他前兆台4个。 震后整理资料,在200km左右范围内有水位、水氡等少量前兆异常。宏观异常多在震前3天内出现,如地下水位变化、水质变化、动物行为反常等现象。 1986年2月9日、3月1日和8月16日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发生的5.0级、5.4级和5.5级地震震群,微观震中分别在48°39′N,126°32′E、48°40′N,126°32′E、48°40′N,126°35′E。宏观震中在德都县讷谟尔乡、沾河林业局和引龙河农场等地,震中烈度均为Ⅶ度。有感范围东到佳木斯,西抵加格达奇,北至黑河市,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和歇洛戈尔斯克均有感,最南边到哈尔滨,个别人感觉到了这次地震。对于这次群震的发生,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分析预报室根据全省1985年地震活动的变化,在震前曾作了一定程度的趋势预测。在1985年9月21日、10月18日两次向黑龙江省政府提交了正式报告4,5)。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办公室、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单位都派人到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协助工作。组成了以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为主的震区工作队到震区,进行震情现场监视、地震灾害、地震地质考察等工作。
德都地震是黑龙江省有地震机构15年以来,在黑龙江省境内遇到的最大一次地震活动,也是对黑龙江省地震工作的一次检验。 台站布局上的不足,没有足够的台网控制,特别是前兆台站稀少,在震中200
km范围内大部都是空白区,无法分析前兆异常的多少和分布特征。 3次地震都没能做出临震预报,2月9日5.0级地震和3月1日5.4级地震它们都没有余震和伴生的小震活动,地震类型难于判断,8月16日又在原地发生了4.8级和5.5级震后才认为是震群型地震活动。 地震发生在五大连池火山口附近,离最近的火山口只有10多公里,因此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的关系,火山活动研究及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之间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2] 郭德明,1986年德都地震影响场及地震地质条件初步分析,东北地震研究,vo1.3,
No.1,1987。 [3]
许学礼等,德都地震地下水异常特征,东北地震研究,vo1.3,No.1,1987。 [4]
王泽成,德都地震回顾,东北地震研究,vo1.3,No.1,1987。 [5]
于龙伟等,德都地震成因机制探讨,东北地震研究,vo1.3,No.1,1987。 [6]
赵文峰,德都五大连池火山地质,东北地震研究,vo1.3,No.1,1987。 [7]
陆永发,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与龙镇震群,东北地震研究,vo1.8,No.2,1992。 [8] 丁成儒,德都地震前湾1井水位的四步段映震异常及其预报意义,地震,No.3,
1993。 [9]
张肇诚等,中国震例(1981~1985),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0]
朱景春等,黑龙江主要灾害与减灾战略初探,灾害学,vo1.6,No.1,1991。 [11]
张炜等,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与预报,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黑龙江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5、1986,存黑龙江省地震局资料室。 2)1985年黑龙江省地震目录,1986,存黑龙江省地震局资料室。 3)1986年黑龙江省地震目录,1987,存黑龙江省地震局资料室。 4)198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1985,黑震办字[85]第40号。 5)198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及加强地震工作的意见,1985,黑震办字[85]第45号。 6)陆永发,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的初步分析,1989,存黑龙江省地震局资料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