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按观测业务分类

地磁观测站网与数据产品

地磁场是全球性的地球物理场。地球磁场主要由主磁场、岩石圈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组成。主磁场由地核磁流体发电机过程产生;岩石圈磁场由地壳和上地幔磁性岩石产生;变化磁场起源于地表以上的空间电流体系,他们主要分布在电离层和磁层中;感应场是外部变化磁场在地球内部生成的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变化磁场一样,具有较快的时间变化。

为了掌握地磁场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变化同太阳活动、磁层和电离层状态、地球内部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在全球和区域布设一定规模的地磁台网。

我国地磁观测历史悠久,早在1874年,佘山地磁台的前身——徐家汇地磁台就开始地磁场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在1957年~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先后建成了北京、长春、广州、拉萨、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地磁台,连同佘山台,被称为“老八台”,初步构成了我国地磁站网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地磁站网由基准网、基本网两级构成,主要任务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地磁场及其动态演化数据,同时服务于地球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其他社会应用。地磁站网观测站分布如图所示。

(1)基准网 基准网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全国地磁基本场及其长期变化。基准网现有45个基准站,在中东部地区平均站间距约600千米,在西部地区站点分布相对稀疏。

基准站配置地磁绝对观测仪器和相对观测仪器。地磁绝对观测仪器测量地磁场要素的绝对值,每周进行2次人工观测;地磁相对观测仪器连续记录地磁场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2)基本网 基本网的主要功能是在全国地磁基本场基础上监测变化磁场及其短周期变化。基本网现有97个基本站,在中东部地区平均站间距约200千米,在西部地区站点分布相对稀疏。

基本站配置连续记录地磁场要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相对观测仪器和总强度绝对观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