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按观测业务分类

地下流体站网与数据产品

依托“九五”数字化改造工程项目、“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地下流体观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早期的模拟及人工设备发展为网络化、自动化的数字化观测仪器,我国地下流体站网实现了高密度采样、连续运行、自动传输、自动汇集和数据库存储管理。地下流体观测站主要沿我国主要地震活动断裂带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

地下流体指赋存与活动于地壳中上层的地下水和地下气。《太平御览》中所引的“墨子曰: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的叙述,是世界上最早(公元前23世纪)的有关地震与地下水关系的史料,之后历代文献中都留下了大量有关地震与地下水、地下气有关系的记载。1966年3月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与7.2级强震,地震前后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了大量地下水异常,包括民用井水位涨落、井水翻花、变浑、变味等,由此开始了以“专群结合”为特色的地下流体站网监测与预测地震的科学实践。

地震地下流体站网通过对地下水的物理特性和地下水、地下气的化学特性开展连续观测,获取与地壳应力应变、地热相关且反应断层活动的时变信息,捕捉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异常信息,为地震预测科学探索与防震减灾服务,根据1966年以来中强地震震例总结,地下流体观测显示出异常比例高、典型震例多、预报效能好等特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站网大体上经历了大规模地下水群测(1966-1978)、专业观测网的建设(1979-1989)、观测网的提高(1990-2000)三大阶段,2000年以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进入现代化新阶段,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观测技术和信息化技术。

全国地震地下流体站网分布